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共建网络文明生态,“Z世代”要担起责任
□樊树林
  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郑重发布,号召新时代青少年携手共建网络文明生态。作为5名公约现场发布人之一,15年前汶川地震中的“敬礼娃娃”郎铮说,自己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刻体会到了人间大爱,希望网络世界如现实世界一样充满爱与温暖。(7月20日《人民日报》)
  如何提升广大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引导他们合理触网,在主动发现美好的同时又拒绝沉迷网络,已经成为当下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在2023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郑重发布的《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目的性和指向性非常鲜明,就是号召新时代青少年担负起自己的使命,携手共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网络文明生态。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同时,也容易成为谣言的聚集地、暴力的温床,尤其是网络游戏、短视频更容易让青少年沉迷其间,荒废青春和美好时光。“少年强,则国强”——毫无疑问,为给青少年构筑清朗网络生态环境,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净网”“剑网”“清源”“护苗”“清朗”等行动,为“Z世代”撑起触网的丽日晴空。
  然而,网络空间距离海晏河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现象依然让人忧心忡忡。此外,网络亚文化的侵袭,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根据年龄推送内容、增加科普视频、使用身份证号登录……目前,很多平台已经推出优化“青少年模式”的举措。而要有效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追根溯源,主要还在于青少年自身。
  互联网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成为连接自己与世界、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反之则贻害无穷。《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简洁明了,实现了网络文明与青少年之间“知”与“行”的双向奔赴。美好愿景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的同心协力合作,更需要广大青少年扎紧“篱笆”“独善其身”。
  目前,网红直播花团锦簇、“AI换脸”风起云涌、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网络诈骗接连不断、“按键伤人”反复上演……可以说,这些都对身处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构成了威胁。这就需要“Z世代”能够强化对互联网的认知,在心里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不断提升网络素养,避免被网络不良信息影响,用自己的智慧和能量讲述好属于个人、更属于社会的“网络故事”,唯此才能不负时代的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