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网络厕所”臭气熏天,是时候拆除了
  “我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被人‘挂厕’了,对方发表了不少贬损我的言论。我很气愤很难过却无计可施。”来自广东江门的谭女士十分苦恼。所谓“挂厕”,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厕所号”是一类隔空喊话式账号,网友可以通过后台向该账号发送私信进行投稿,账号所有者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8月14日《法治日报》)
  “网络厕所”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普通人、网友为主要讨论对象,因匿名性,不少人将“网络厕所”当作随意发泄的地方,其中不乏人身攻击、辱骂等;另一类通常以社会公众人物为主要讨论对象,有些“厕所号”刻意发一些P出来的明星丑图,诱导粉丝骂战。
  有人认为,“网络厕所”作为一种“载体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建议加强对“网络厕所”的管理,确保其“没有异味”。然而,这种建议显然忽视了“网络厕所”的性质。“网络厕所”里面充斥着各种负面内容,如同一个脏乱的情绪厕所。随着“脏乱”不断累积,负面、消极情绪很容易走向极端化,例如不合法地披露“被挂者”个人私密信息,对其进行各种恶意的、不道德的谩骂和极端讨论形成网暴等。不难看出,所谓“网络厕所”其实质就是“非法建筑”。“网络厕所”需要的显然不是“保洁员”,而是“拆除员”。我们不需要这类臭气熏天的“网络厕所”。
  “网络厕所”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既然叫“厕所”,就是“排泄”的地方。一些“厕所号”上面的信息,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发布的,就是为了挑起网络纷争、恶意攻击他人等。治理网络空间,不应该允许“网络厕所”存在。因为,这里所谓的“挂厕”,其本质就是“网暴”。
  正如一位专家指出的那样:“厕所号”属于一种网络空间的匿名社交圈子,“网络厕所”文化在发展早期,只是一些账号围绕某些兴趣点如明星、动漫等接受网友匿名投稿并发布,但有些账号在发展过程中,内容逐步走向负面、消极和偏激。起初,网络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漏洞,导致这种“网络厕所”出现。如今随着网络“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持续开展,相关规定不断完善,也就不应该允许“网络厕所”存在了。
  一方面,各家平台要积极统计“厕所号”的数量,主动进行销号处理;另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采取行动,将所有“网络厕所”清除干净,以维护网络空间文明、有序的环境。郭元鹏/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