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
网售商品“缩水”,消费者要主动“叫板”
  在网店购物、直播带货过程中,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货不对板的情况——商家卖力地宣传某件商品,反复强调优惠力度大,如买一送二、100元10件等,而买到货后却发现,数量对得上,但商品尺寸、重量都“缩水”了,让消费者闹心不已。(8月20日《华商报》)
  网售商品“缩水”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前不久,网售垃圾袋“标注150个,收货一数只有86个”,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金额为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对网售商品货不对板,消费者要主动“叫板”。对直播带货两三秒就完成一件商品宣传的,消费者不能心随价格所动。“准备好手速、准备好网速”的“秒抢”背后可能隐藏问题,消费者贸然付款,就将会付出代价。消费者要在网购页面看清商品价格、规格及评价,问清楚是否可“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和由谁承担退货运费。在货源充足的当下,最不缺的就是商品。对网店商家的套路,消费者要有理性认识,并保留证据,依法维权。
  网店及直播带货商家的商品“缩水”,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商品“缩水”固然能挣快钱,多挣钱,却不是长久之计。只有打出品牌,赢得信誉,吸引忠实消费者,为推销其他商品铺平道路,才有助于持续经营,实现做大做强目的。
  网购平台应积极履行职责,借鉴挂“短斤缺两牌”的做法,督促商家合规经营。一些平台看似在用别人的商品赚钱,但“默认”商家不实宣传、商品缩水,受损的是平台声誉。现在的网购平台很多,商家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平台推倒重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平台要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要求入驻商家诚实守信,依法维护消费者权益,让“玩水”商家付出代价。
  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结合消费者投诉,对商品严重“缩水”的商家及其入驻平台要加强监管,加大其违法成本,营造有序经营、合法促销的良好氛围。对商品“缩水”的商家,要严格履行“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和运费险制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卞广春/文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