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爱因斯坦的脑子”这款商品在网购平台热卖,有店铺已卖出3万单。一家青少年心理机构的负责人表示,网络是目前年轻人释放压力的第一场域,在面临考试压力等负面情绪时,他们更愿意在互联网中寻找解决办法,表达心理情绪。所以花钱“买脑子”等消费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一种给自己的心理暗示或者慰藉。(9月7日《钱江晚报》)
一些人购买情绪服务,不排除有找乐子的用意。比如购买“虚拟蚊子”服务,下单后卖家会用微信等添加指定好友,扮演“烦人”的蚊子,不定时向对方发送“嗡嗡嗡”等文字,花的钱越多,“嗡”的时间越长。这算是一种友好型的“整蛊”,而购买“爱因斯坦的脑子”也基本是图个乐子。
也有人购买情绪服务,是出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比如情绪接近崩溃时,在网上购买“情感树洞”服务,向陌生人倾诉,释放负面情绪,待情绪平复后,又积极投入学习和工作。既找到合适的人倾诉排解,又没有给身边人带来负面情绪。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很多人会把复杂难言的情绪写下来,或向最亲密的家人、朋友倾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年轻人更倾向于在线解决问题,情绪产品自然受到青睐。
互联网情绪服务是“疗愈经济”催生的产物,不过不能包治百病,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过于认真就输了。比如自律能力差的人购买“学习监督”服务,但最终战胜惰性还得靠自律。有些情感问题,情绪服务只是提供宣泄渠道,并不能有效根除。在情绪波动剧烈、难以控制时可找它解决,之后还是应该积极寻求其他的情绪管理途径,比如与亲友交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情绪产品只是暂时可以利用的工具,不能取代真实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互动。
互联网情绪服务是新生事物,市场有待规范。年轻人在购买服务时,应保持理性的判断和辨别能力。有专家认为,“情感树洞”和“骂醒恋爱脑”等服务需要从业者有成熟的心智、丰富的感情经历、多年的社会经验,最好能有心理学相关受教育或从业经历。然而,又有多少人具备这些条件?虽然花费不多,也不会吃多大的亏,但据报道,目前这一市场处于监管灰色地带,可能存在软色情、诈骗等风险。电商平台对此类特殊商品的监管也不完善,消费者要维护自己权益并不容易。
因此,在网上买“情绪”对抗精神内耗,可以尝试,但不可依赖,且试且警惕。 何勇海/文 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