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出发。(本报资料图)
9月7日,安徽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周年建设情况。据介绍,安徽自贸试验区让贸易投资更加便利,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今年1~7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九。
中欧班列(合肥)进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 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新型易货贸易、长三角特殊货物一体化查验新模式,实施“离港确认”“直提直装”“无感通关”等试点,进出口总额在全省占比提高到2022年的25%。今年1~7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出口849.2亿元、同比增长18.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出口平均增幅17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带动全省出口总量和增幅均历史性跃居全国第9。
此外,安徽实施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从2020年成立初的约28%提高到31%。今年1~7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5倍,高于全国、全省261和228个百分点,境外世界500强德国大众、美国康宁、法国圣戈班、渣打银行等一批企业落户安徽并持续扩大在皖投资。
安徽的开放通道也更加畅通。安徽自贸试验区打造长江流域首个航运要素大市场,开通全省首条第五航权国际货运航线。三年来,中欧班列(合肥)累计发行超过3500列,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安徽自贸试验区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创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创新,全国首创产业化经费股权投资改革试点,深化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产业化经费投资超过8000万元,带动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近20亿元,孵化企业170家。安徽自贸试验区还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推行“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已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企业26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
目前,安徽自贸试验区集聚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打造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认知智能实验室”等一批引领性科创平台,涌现一批量子科技、细胞药物研发等领域“高精尖”技术产品,累计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615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51家。
三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62项,其中21项为全国首创,6项经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批准在全国复制推广,7项入选商务部研究院《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3)》创新案例,提前两年基本完成112项试点任务。
统计显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0.1%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5%进出口、33%的实际使用外资、4%的新增市场主体、7%的税收。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实习生潘亦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