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300多名大学生“中招”带来哪些警示
□罗志华
  “‘华师917美食节’100张‘美食霸王卡’(价值500元)免费领!点击网址……”近日,华中师范大学3.4万名大学生收到了这一短信,只要进入指定网页链接,填写指定信息,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有10%的同学点击了链接,其中321名大学生填写并提交了详细个人信息。他们不知道的是,若网络这头不是警方在“钓鱼演练”,那么他们已成为可能被骗的超高危人群。(9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幸亏这321名学生不是真正被骗,而是在一场反诈演练当中虚拟上当。据悉,这场演练行动由湖北省公安厅指导,湖北省反诈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等联合开展。假如这不是一场演练,而是真实的诈骗行为,那么这321名学生的敏感信息已泄露出去。诈骗团伙可根据这些具体信息“量身定做”个性化诈骗套路,这些学生就可能落入诈骗的陷阱当中。
  据了解,在“中招”学生中,研一学生占比最高,接近29%,其次是研二和大一新生,分别占比24.6%和12.7%。研究生反而比本科生更易上当受骗,这说明文化程度更高,反诈能力不一定更强。
  这样的演练结果让人心情沉重。从整个社会角度看,大学生尚且如此,其他年龄段人群所面临的电诈风险会更大,尤其是老年人和农村居民。倘若针对这些群体进行一次相似的反诈演练,得出的结果或许更加难看。
  这次反诈演练一个细节也很耐人寻味。不少学生认为,一些外卖软件上经常有抽奖吃饭的活动,他们以为这次演练推出的内容也属于类似活动。这说明,商家推出的信息收集活动太多,以至于部分学生产生了“多一次无妨”的心理。随意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以及清除和保管这些信息存在诸多漏洞等,是亟待治理的一种现象。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个人在不经意间一次信息泄露,或许会长期被其他设备所存储,甚至一直留下数据痕迹。等这些信息以后被非法利用时,或许个人反倒不知信息何时遭泄露。
  这次反诈演练的结果警示社会,当务之急,应大幅提升民众的反诈与信息保护意识,以更大的力度整治过度收集信息现象,从而进一步筑牢反诈堤坝,遏制网络诈骗多发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