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学生如厕要带通行证,是一种教育“懒政”
  学生上厕所需要带通行证?不少网友直呼“不可思议”。据媒体报道,近日网传广东阳江市一学校高中生要带通行证才能进厕所,且证件上盖有学校印章。9月25日,该校工作人员回应称,这个政策刚开始实行,通行证只限于晚自习期间使用,为了避免学生三五个人一起去厕所,方便学校管理。9月26日,记者从涉事学校了解到,目前此做法已终止。
  规定实行不久便“夭折”,一点也不奇怪。人有三急。学生上个厕所都要申请通行证,太不近人情。万一学生出现拉肚子等特殊情形,该是何等尴尬和煎熬!这项奇葩规定涉嫌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和健康权,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
  令人诧异的是,面对媒体质疑,校方一度不以为然。此前,学校一工作人员回应称,这是学校内部管理的事情。言下之意,不管该规定对错好坏,都不容他人置喙。限制学生如厕,明显有悖于人之常情,校方还自以为是、振振有词,显然不是应对社会关切的正确方式。
  “方便学校管理”的说法貌似有一定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现实中,不排除一些学生在晚自习时打着“上厕所”旗号三五结伴出去闲逛,但把个别问题普遍化,针对全体学生制定“通行证”制度,这种管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粗暴,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最终恐怕适得其反。
  类似奇葩规定并非首次出现。2014年10月,江西萍乡市一中学高一年级要求学生晚自习期间要想上厕所,必须凭“入厕许可证”;2016年12月,贵州贵阳市一中学被曝上课期间学生上厕所需在脖子上挂“如厕牌”;2018年5月,云南临沧市一中学要求学生上课期间上厕所要填写请假条;2022年9月,河南省新郑市一中学作出规定,每次只允许三名男生、三名女生上厕所……
  梳理新闻不难发现,一些学校在学生如厕人数、次数、时间等方面做出限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方便管理,避免学生上课或在自习时间以“上厕所”的名义开小差。但事实也证明,这种奇葩规定“见光即死”。学校的善意初衷、良苦用心,应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管理方式来表达,动辄“一刀切”“拍脑袋”,其实是一种“懒政”行为。
  近年来,教育领域的各种奇葩规定屡屡引发学生反感和社会争议:为避免零食进校园,有的学校在大门口对学生强制搜身;为防止手机进校园,有的学校开展突击检查并将查到的手机当众砸毁;为使学生看起来整齐划一,有的学校对学生头发的形状、长度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凡此种种,的确方便了学校管理,却为难了学生。
  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特别是管理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更应注意方式方法,注重心灵的互动和共鸣。若一项管理制度让被管理者口服心不服,则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好心办坏事”。
  总之,叫停此类奇葩规定的同时,校方应反思“懒政”问题。对其他学校而言,此事也是一记警钟。□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