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父母染上“网瘾”,亲情陪伴是“良药”
  □汪昌莲
  刷短视频、交友婚恋、网络购物、在直播间打榜应援……他们在网络世界中放飞自我,有的甚至“茶饭不思”,深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采访中,多位受访者向记者发出了类似惊叹:“我的父母染上‘网瘾’了,怎么办?”(9月27日《新安晚报》A12版)
  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截至2022年12月,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一些调研报告显示,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乃至6小时,沉迷其中,成为“银发低头族”。沉迷网络不仅影响老年人健康,还带来包括人身安全、财产等一系列风险。一些老年人热衷网络购物,家里快递堆积如山;一些老年人深陷网络骗局,被骗钱骗感情。
  表面上看,老年人通过网络,减少了孤独感,联络了社交感情。殊不知,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越会在现实中感到孤独。要知道,虚拟社交中的“乐趣”,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无趣”为代价的。一些老年人废寝忘食地经营虚拟社交群时,会发现自己更孤独了,对身边的子孙也没照顾好,更尖锐的现实矛盾有增无减。可见,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只有当它植入生活常态,与正常生活步调和谐,才会发挥积极作用。
  首先,老年人应学会冷静看待虚拟世界,回归真切的现实生活。不管信息传播多快、影音多真实、文字多感动,网络世界始终无法代替现实生活,感受不到面对面交流时的真切眼神、近旁相伴时的温暖气息,以及心理上的安全踏实。莫因过度低头,减少甚至停止同家人、亲友在真实生活中的互动。现代老年人群体,更多的时候应该亲近大自然、亲近有生命力的东西,来减轻孤独感、传递亲情。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应该是在阳光下、在现实里、在家庭和亲情互动、传承中实现。
  对子女来说,当父母染上“网瘾”,亲情陪伴才是“良药”。这就要求,子女在保障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的“精神赡养”,自觉履行“常回家看看”的法律义务。比如,将父母从网络世界中解脱出来,亲手为他们准备几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多与父母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陪父母去医院检查身体,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有关部门也应该反思公共养老服务的缺位,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养老服务资源,尽可能实现政府购买社工上门服务,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并与无偿服务的志愿者实行良性互动,为空巢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娱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