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观众预约难问题,除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部分热门博物馆外,北京市大部分博物馆近期均取消了预约参观机制,观众不预约就可到现场购票或直接入馆,也可以选择提前线上购票。(9月26日上观新闻)
“博物馆热”的兴起,让打卡博物馆成了旅游的规定动作。尤其是像国庆这样的长假,公众对参观博物馆的需求更是激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参观机制,实现供给侧扩容,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博物馆,接受文化和知识的熏陶。对于这样的暖心之举,应该点赞。
预约参观,是当下国内很多博物馆的通用模式。“预约制”的本意是为了提前了解游客数量,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减轻拥堵压力,使游客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尤其在疫情期间,“预约制”对控制客流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随着旅游的复苏,游客参观需求与“预约制”限流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预约难”成为了新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预约难”的问题?一方面是部分景区确实游客太多。尤其是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样的热门博物馆,人人都想去打卡。为此对热门博物馆、景区,继续实行门票预约很有必要。因为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但会超过景区、场馆的承受能力,而且影响游客的参观体验。另一方面是“预约制”被机械执行。“预约制”一般针对的是客流太多的情况,对于一些不太热门的博物馆,本来人流量就不大,也不存在拥挤情况,继续执行门票“预约制”,完全没有必要。而少数博物馆则纯粹是为了省事,不惜牺牲游客的利益机械地执行“预约制”,将游客拒之门外。
实际上,门票预约难的问题早已引起主管部门的注意。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各地博物馆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机制,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切忌“一刀切”。“一票难求”的热门场馆应提前做好预案,结合自身承载能力,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通过分时段预约、退票动态回池、弹性调整预约名额等,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这方面,“双节”假期北京大部分博物馆取消预约参观机制,非常具有示范意义。
博物馆是公众的博物馆,具有强烈的公益属性。引导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而不是让大家因“预约制”悻悻而归,是博物馆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博物馆是否有必要继续实行预约参观?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博物馆取消门票预约制度,让更多游客可以不预约就能到现场购票或直接入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