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南师大附属开发区实验小学一名学生家长将一份印有“华附开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八个技能”的文件照片发到网上,并感叹:“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英语,小学生都这么难了吗?”相关内容引发关注。10月7日,涉事小学一工作人员回应记者称:“八个技能,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10月7日上游新闻)
家长反映的八个技能,个个不简单。别说小学生,就是大学生、老师,也不一定都能做到。有专家指出,这种要求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令人诧异的是,学校工作人员受访时理直气壮地表示:“这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原来,早在今年5月的家长会上,校方就将“八个技能”作为该校《学生手册》的内容进行宣讲,并将之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强调家校合力促成长。也就是说,学校这个要求是给学生提的,也是给家长提的,学生难,家长更难。
诚然,这八个技能很重要,掌握任何一个都能让学生受益终身;学校提出这种要求,也说明学校没有“唯分数论”,意识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学校要求“必须掌握”,但执行中也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比如要求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但“流利”的具体标准难以界定;要求1000万字的阅读量,随便翻翻书算不算数?若按照一般人所理解的标准执行,达标者恐少之又少。
可见,学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没错,但急于求成、盲目蛮干则不可取。如果学校把“八个技能”当成一种培养方向或倡议是可以理解的,但当成一种“必须掌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硬性规定,则脱离了实际,也有悖于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在教育上,用力过猛、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最终导致所谓“办学特色”徒有其名,也让学生和家长抓狂。
从某种意义上讲,必须掌握“八个技能”就像一份“鸡娃指南”——哪怕学生做不到,家长也应尽最大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帮助学生达标,争取更优秀。显而易见,这将不可避免地加重学生的压力,更加剧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焦虑。
现实中,不少家长无运动特长、不懂乐器,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更少,要想达到学校的要求只有一个办法,即花钱把孩子送到校外专业机构进行培训。如此一来,则与“双减”政策的要求和精神格格不入。而且,即使家长舍得花钱、学生肯下功夫,大多数学生恐怕也难以达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再提出明显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要求,很容易消解“双减”政策的功效,甚至会制造新的教育焦虑,诱使家长走上“鸡娃”之路。□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