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吵闹,邻座乘客刷短视频声音很大……相信很多人乘坐高铁时,都碰到过这样的烦恼。近日,中国铁路官微一则消息冲上热搜,引起大家关注:日前,京沪、京广、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上设置了静音车厢。在静音车厢门、墙壁等位置,贴有明显的“静音”标识,提醒所有人进入车厢后应时刻保持安静。目前仅官方渠道可以购买静音车厢车票,暂不支持第三方平台购票。(10月13日澎湃新闻)
高铁“静音车厢”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以往只是在极小范围内实施,具有鲜明的试验性质。而从最近铁路方面放出的消息看,此类试点正在加速铺开。相较于之前的“静音车厢”,新近推出的“静音车厢”,在具体规则的设计上,还是体现出了一些变化。简而言之,就是更趋向于“强静音”,也即对乘客的静音义务要求得更多、更细、更严了。虽然仍是“倡导”性质,但新版静音车厢行为规范,无疑有着更有效的现实约束力。
所谓“静音车厢”,其核心的支撑,实则有两条。其一,是基于需求筛选的人以群分;其二,则是权责对等,以义务换权利。理论上,主动选择静音车厢的,都是对安静环境有着较高需求的,也是对“保持安静”有着更多的自觉自律的人群。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乘客聚在一起,“静音”乃是一件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须知,公德与文明的底层逻辑,从来都是“价值认同”——是“我要安静”而不只是“要我安静”,这奠定了静音车厢的民意基础。
就当下而言,不多的静音车厢,当然只能实现“让一部分人先静下来”的小目标。可以预见的是,就算是这一隅堪称飞地的“静土”,在今后的实践中,大概率也会引发种种摩擦。比如说,有人“搭便车”,只想占便宜不想付出代价。可即便如此,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静音车厢就是一个滚动的、高频的“体验场”。当越来越多乘客体验过一程安静旅途的美好,恐再也不愿回嘈杂喧闹的车厢了。
众所周知,不少航空公司都会通过免费升舱的方式,来唤醒和培育潜在的公务舱、头等舱乘客,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经营策略。现阶段的高铁静音车厢,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道理说上千万遍,不如亲身来体验。随着静音车厢体验者的不断累积,随着乘客对静音车厢的需求总量和需求强度不断攀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高铁的全列车厢静音化,并非不可实现的目标。然玉/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