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教育局发布《广东省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定向汕尾陆丰)违约人员名单》,名单显示,共有5名毕业生未履约,毕业时间为2023年6月。此外,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教育局发布通报,公布公费定向培养对象违约人员名单。其中2人于2023年毕业后因个人原因未履约;另2人于2022年毕业在雷州市服务满1年后因个人原因不再继续履约。(10月13日正观新闻)
少数公费师范生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的原则,签署了定向培养、服务协议,享受了学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优待,却不愿履约或不完全履约,违反了公费师范生培养的相关管理规定,不免令人遗憾。
首先,作为教师或准教师,包括说话算数、诚信履约在内的人品修养,是其行事底线。公费师范生如果轻易就违背相关培养、服务协议,随意丢弃做人的基本信条,“言传身教”从何谈起?其影响的可不仅是自己的形象,更有广大学生乃是社会的认知,可能会进一步拉低社会的诚信底线。
其次,作为公费师范生,尤其是进入毕业待分配环节的公费师范生,随意违约不服从分配,必然会对一个地方的教育秩序形成直接冲击。毕竟,公费师范生培养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哪年培养多少、哪年需要分配多少、分配到哪些学校等,地方都需要提前做好相对明确的规划,这些人一旦违约,打乱原有的工作部署,极有可能陷地方于被动之中。
再次,违约的公费师范生虽然是少数,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少数人的违约如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或者说不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将来出现更多的见样学样,将会对公费师范生培养乃至背后更重大的教育政策部署,形成难以预估的冲击,其严重性不能忽视。
公费师范生轻易就不履约,还可能把部分真心愿意从教的人挡在教师门槛之外,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强健也是一个损失。此外,在目前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少数人单纯是为了就业考虑占坑公费师范生名额,然后有机会就毁约,其实也是对我们更大范围就业秩序和安排的某种扰乱。
公费师范生违约绝不仅是个人的事,也不仅是一个县或一个学校的事,而是牵扯教育大局、就业工作、社会诚信建设等诸多工作和问题。公费师范生享受了国家的优惠待遇、资金资助,占用了教育资源,临了有人却不愿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什么好处都让他们占了,有关方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遏制。比如强化入口把关,让真正符合条件且真正愿意献身教育的人进入,不给投机分子敞开便利之门;再比如,强化恶意违约惩戒机制,用巨大的违约成本尽可能阻遏公费师范生违约现象。
□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