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特色的数字人虚拟主播频频亮相电商直播、新闻播报、展览讲解等场景,带来新鲜的视听体验,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专家认为,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人虚拟主播走向大众,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场景之中,为诸多行业带来业态变革。(10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的确,短视频直播近年成为电商领域的“标配”,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虚拟主播是直播带货领域的新现象。其不仅在外表、声音、神态等方面拟人程度极高,有助于延续网络直播行业良性发展态势,且可以实现降本增效。
除了直播带货之外,数字人虚拟主播还在广电融媒等领域“上岗开播”,在技术支持和政策引导下,各类传媒机构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行业带来的新变化,诞生了越来越多的虚拟主播,涉及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制作。虚拟主播在视听节目平台的运用,提升了相关内容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具沉浸式体验感的虚拟现实服务,对于重构广电融媒的服务场景及其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越来越多虚拟主播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虚拟主播和真人主播一样,不时爆出低俗色情类或其他违反公序良俗的恶性行为或言论。另一方面,部分技术提供方的制作水平不高,造成虚拟主播粗制滥造、形象同质化等问题。
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去年印发的《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虚拟主播列入了参照执行的范围,明确了虚拟主播在直播中的行为规范。
这些,既为行业开列出了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给数字人虚拟主播戴上了新的“紧箍”,也说明,数字人虚拟主播虽然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和方向,但监管对此却不能“亦步亦趋”,应当不为“虚拟”遮望眼,脚踏实地动真格。
就此而言,有关部门应正视现实,对症下药,拾遗补阙,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应加强对虚拟直播行为的监管和引导,明晰平台方、运营方等各方权责,在消除各种直播乱象的同时,提供更多“高智”“高质”的虚拟主播,促进该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助力国计民生。
可以相信,随着监管力度加强、技术水平提高,数字人虚拟主播将以低投入、高产出、续航久的内容生产模式,推动相关行业朝着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多赢。
张国栋/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