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日,广东云浮一位20岁女生裸辞工作,独自一人穷游76天,途经22个城市引发热议。有些网友表示羡慕和佩服,认为这是一个勇敢、自由、洒脱的女孩。也有网友表示质疑,认为裸辞旅行不务正业、不够理性。(10月17日《潇湘晨报》)
在当下,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意义之网”。在赞成者看来,“裸辞穷游”听从了内心的声音,勇敢做真实的自己值得肯定;在反对者看来,“裸辞穷游”轻率而糊涂,自弹自唱、恣意放纵,难免会给将来带来不利影响。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充足的金钱通常被认为是旅行的前提。然而,穷游的兴起,打破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期望与可供自己支配的财富出现矛盾,一些人便试图通过节约开支、压缩成本的方式来达到旅行目的,穷游也就应运而生。
在旅行从精英消费到大众消费过渡的今天,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穷游只是其中一种。穷游的如火如荼,标志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赋予人们更多生活方式选择的权利,也反映出部分青年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穷游者虽然可供自己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他们不仅具备深入当地、勇于探险的生存能力,相对低消费的方式也能够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实现精神上的放松与心灵上的治愈。
很多穷游者虽然物质上不宽裕,却有着健康、丰盈的精神世界。“裸辞穷游”没有花父母的钱,而是当事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穷游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年轻人对这个世界多样性、丰富性的理解,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我的过程。“裸辞穷游”并非不务正业、不思进取,而是给自己一个过渡地带和缓冲期;至于出去旅行两个多月花掉一年的积蓄是否值得,显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一些人对“裸辞穷游”难免有现实考量与顾虑。如社保断缴怎么办?再次求职的时候被问到这段经历应该如何回答?“裸辞穷游”的当事人并非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不愿意被过多地束缚,相信这些问题最终都可以解决。“裸辞穷游”并非一时冲动的任性而为,同样经过算计与权衡。
看见不一样的风景、遇见不一样的人们和经历不一样的故事,穷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也是一种对生活意义的探究与追寻。穷游不能自行其是,而是要量力而行,做好充分的风险防范与精心的准备。既没多少积蓄、也没有未雨绸缪,“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上去很惬意,实际上很容易陷入困境。更为关键的是,利用穷游的契机来实现思想净化和精神洗礼,寻找再次出发、重新开始的动力,才是穷游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