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信阳市一所高校宿管阿姨的“缝缝补补小课堂”开课,宿管阿姨手把手教学生“针线活”。一位学生称阿姨教得很耐心,以后生活中遇到需要缝补的事情自己就能完成。(10月26日澎湃新闻)
对于当下大学生而言,面对需要缝缝补补的衣服通常束手无策,花钱买服务成了一种常见的策略。设置“缝缝补补小课堂”的初衷,在于让大学生们掌握一项生活技能,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虽然花钱找人缝补并不难,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却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化历程。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能够节约开支,也能够让生活更便利。“缝缝补补小课堂”让大学生在“劳力”基础上达到“劳心”的效果,从而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审美的涵养。
伴随着教育评价改革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注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共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如何让劳动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与那些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劳动教育相比,“缝缝补补小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自然会得到学生们的“追捧”。
曾几何时,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成为一种怪圈。单一、片面的社会评价,导致学生们对掌握生活技能缺乏兴趣与热情。“缝缝补补小课堂”受到不少学生的追捧,折射出“意义之网”的重塑与更新——学历并不等于能力,知识并不等于技能,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丰富精神家园,显然可圈可点。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重视发挥普通劳动者的育人功能,让劳动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更加注重能力和技能的学习,面对“缝缝补补小课堂”,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热闹与火爆,更要读懂其价值内核。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