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牙膏是必需品,但最近不少人发现,超市里卖的牙膏越来越贵。“记得过去,牙膏最贵才十几二十块,现在的牙膏,普遍二三十块。”有消费者吐槽。为什么两三元的牙膏销声匿迹了?(10月30日中国新闻网)
牙膏价格不断攀升,是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的一个舆论焦点。的确,如今的牙膏价格很高,甚至高到了“离谱”。在商超放眼望去,多是二三十元的牙膏,稍微好点的都要三四十元了,最便宜的也要6.9元……因此,消费者吐槽不断:货架上的牙膏动辄二三十元一支,随礼随出去一个月的工资也就算了,现在连牙都刷不起了!
有种说法是,牙膏价格持续上涨,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密切相关。不过,从国家标准看,牙膏主要由摩擦剂、保湿剂、增稠剂、发泡剂、芳香剂、水和其他添加剂组成。虽然基于不同功效会加入相应的有效成分,但从公布的数据来看,原材料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是牙膏价格畸高的主因。
仔细观察,给牙膏增加“功效”,使牙膏在宣传上“美妆化”,才是牙膏越卖越贵的根本原因。例如,我们熟知的牙膏“增美白”“抗过敏”“促长牙”“抑制细菌”等,就是商家给牙膏增加“功效”的典型。本来普通的牙膏,被赋予了种种新属性。据悉,功效型牙膏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90%,也就是说,牙膏的价格主要是因为增加了“功效”才提高的。
然而,贵的牙膏并不一定适合于每个人。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曾对多家企业生产的64种牙膏进行比较实验,结果显示,虽然牙膏价格不同,但产品品质并无明显差异。据专业医生介绍,不少宣传具有特殊功效的所谓“高端牙膏”,反倒问题频发。
好消息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今年发布的《牙膏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牙膏实行备案管理,牙膏备案人对牙膏的质量安全和功效负责。希望由此给越卖越贵的各式功效牙膏降降温。总之,莫让“功效宣传”使牙膏价格越来越离谱。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认知,莫让所谓的“功效”牙膏收了“智商税”。刘天放/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