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
院士演示“隐身术”,可让更多人爱上科学
  “葫芦娃会隐身”到底是什么原理?在10月28日晚举行的“bilibili超级科学晚”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称,“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自然动物界中,存在很多‘隐身术’,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不是魔术,而是科学手段。”(10月30日中国新闻网)
  “隐身术”要么出现在魔术表演现场,要么出现在虚构的影视剧中,隐身的表演者不是魔术师就是剧中人物。然而在上述活动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竟表演起“魔术”——借助一种让光线有规律折射的神奇材料“柱镜光栅”,让自己实现“隐身”,引发了网友关注。
  据悉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由一排排微小圆柱状凸透镜排列组成柱镜光栅,每一根柱状凸透镜都会把背后的物体像压缩成一个细条,透镜数量足够多时,就会把物体像分解成无数个相同的细条,让人仿佛看不见了。另外“还可以利用折射率‘隐身’”。可见“隐身”手段不少。
  褚君浩院士进一步表示,当前对于“隐身”最前沿的探索,不仅能躲避肉眼监测,还能躲避红外监测。这是一种更高级的“隐身”。也就是说,不只是魔术师和剧中人物会“隐身”,通过科学手段你我也能实现“隐身”。相对于前两者,用科学手段“隐身”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
  我国早已进入科技时代,生活中有科技含量的产品随处可见,有关方面也以各种方式不断进行科普,使得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随着科学事业持续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项长期工程,需要从培养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入手。
  由于“葫芦娃”或者其他作品中的知名人物会“隐身术”,这些都激发了很多孩童观看的兴趣。而褚君浩院士此次现场演示“葫芦娃会隐身”,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加之演示的魔幻性,很容易让人对“隐身”科学产生兴趣,尤其是喜欢“葫芦娃”的孩子们,很有可能因此爱上科学。
  当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成人,因为某种机缘爱上科学,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钻研相关科学知识,一旦进入科学领域的知识海洋,就有望爱上更多的科学领域。那么,这些“科学迷”的科学素养自然会提高,还有可能带动周围人也爱上科学,继而提升科学素养。
  所以,应该鼓励院士们多参加类似活动,多演示一些神奇的科学材料或者科学理论,让更多的人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爱上科学。如果能将科学演示活动与公众熟悉的东西相结合,则能产生更好的科普效果。比如将“葫芦娃”与“隐身”科学相结合演示,更能激起公众兴趣。
  显而易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无论是航天员“太空授课”,还是科普进校园等活动,都在壮大我国的“科学迷”队伍,这为培养未来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科普活动还可以再多元、再神奇一些,因为孩子们都充满好奇感,更容易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希望有关部门从褚君浩院士现场演示“葫芦娃会隐身”中受到启示,多举办类似的科技展示活动,让科学与公众的兴趣点多发生链接。当很多孩子或者成年人因为上述演示活动,对“隐身”科学产生兴趣,不仅有利于这类科学事业发展,还能促使人们解码更多未知领域。□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