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让更多年轻人与艺术夜校“双向奔赴”
□付彪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近段时间,上海的年轻人“下完班、上夜校”的夜生活方式在社交媒体中“出圈”。区别于20世纪80年代的那波夜校潮,这届年轻人热衷的夜校课程更丰富多元,从非遗技艺到传统手艺,从运动健康到生活美学,有的课程甚至“60秒内全部抢光”。看似“无用之用”的课程,为何如此受到身处职场的年轻人追捧?(11月6日《新安晚报》)
  夜校,曾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工人夜校、农民夜校等非常普及,从扫盲识字、提升文凭的文化学习,到技能培训、职称考试的业务学习,应有尽有。不少年轻人通过夜校求知识、学本领,以弥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的短板。随着社会发展和全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各种夜校逐渐消失。如今艺术夜校火爆回归,则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后,对艺术审美和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其价值内核有新的时代意义。
  夜校不只是年轻人单方面从公共文化服务中获益,也是一场“活起来”的文化与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双向奔赴。对年轻人来说,与紧绷的职场环境相比,艺术夜校更能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美好的氛围。年轻人走进夜校,不仅能学习一些感兴趣的技能,还能舒展心灵、释放情感。对公共文化机构来说,不仅为其注入了青春活力,盘活了资源,还让年轻人找到了触及文化艺术的门路,让传统技艺有了更大意义与价值。
  艺术夜校的火爆,反映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真切向往和客观需求。除了上海,目前广东、浙江等地也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夜校课程,以及针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活动,让更多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学习充电、放松身心。比如,广州青年文化夜校于今年9月在市青年宫青年剧场正式启动,为18岁以上青年定制专属“文化套餐”,通过“1+N”的模式,即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期不同内容,帮助青年触及更多领域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好、提升素养。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夜校火爆之后,也有人把夜校视为低价“兴趣尝试班”,上了几节课不感兴趣,就不来了。要把这件民生实事办好,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年轻群体的需求和特点,着力打造新场景、新举措,还需要结合本地艺术特色,借助社会力量、盘活社会资源,将其与公共文化阵地的服务有效嫁接,积极为年轻群体提供便捷、有趣、物美又价廉的文化产品或项目,使年轻群体文化需求得到有效释放。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秉持笃信好学、求知创新的态度,积极加入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阵地,努力在艺术夜校中不断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