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十年前,做了两年银行柜员的海漄(笔名)即将定岗,他问支行行长,自己不擅社交,不会喝酒,是不是没机会做业务?前不久,已是银行客户经理的他去成都世界科幻大会,凭借作品《时空画师》获得“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项的中国作家。(11月7日澎湃新闻)
投身金融行业,每天计算着时间和收入的银行客户经理,为何能够摘取世界科幻文学的桂冠?忙于生计的海漄,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用科幻文学来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海漄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虽然对他而言,写作始终是让位于工作的爱好,但他依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绽放了耀眼的光芒。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诗和远方”,银行客户经理热爱科幻文学并没有原罪;哪怕是业余爱好,有的人同样可以做到出类拔萃。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银行客户经理获雨果奖”,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其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大的动力。小时候在湖南湘潭老家,父母要上班,海漄每天放学回家都去新华书店,在那里受到了科幻启蒙,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上了初中,海漄真正知道科幻并喜欢上科幻,将不少零花钱都花在购买相关杂志上。面对所谓的闲书、杂书,父母没有去干涉和限制,从而让科幻的种子在海漄心中生根发芽。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闲书、杂书,同样可以让读者收获真知灼见和精神启迪。
其二,速成时代需要坐得住冷板凳,需要“慢工出细活”。在一个讲究效率与速度的时代,许多人都在朝着风驰电掣的频率上走。海漄的写作目标是每天下班写两三百字,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与整理,拿不准的信息请教专业大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心”,同样可以在科幻文学领域开花结果。
其三,既拥抱现实,也不放弃“真我”。在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当下,一些普通劳动者懂得要在解决生计问题的基础上,方能追求精神诉求的满足。在不断与自己较劲的过程中成为更强大的自己,海漄不仅在职场中获得了成长,也能够回归自己的热爱。上班的时候好好上班,下班的时候好好阅读写作,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去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既懂得和自己和解,也始终矢志不渝、坚持不懈,“银行客户经理获雨果奖”看似意外,实际上也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爱好和以此谋生的技能之间,通常会存在一个鸿沟。在世俗眼光看来,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拿到一个很有分量的奖项,“银行客户经理获雨果奖”,无疑是一种成功。只不过,在当事人看来,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度过一生,才更有意义。哪怕很忙很累,也要保持对未来的想象和向往;哪怕置身繁冗复杂的事务之中,也要不断丰盈精神家园,这或许才是“银行客户经理获雨果奖”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