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别急,慢慢上车,等你们都上车坐好后我们才发车……”在成都市成华区和韵路公交站台,看到几名老人提着菜篮子上车,司机师傅曾勇耐心地叮嘱老人们慢慢来。等老人们上车坐稳后,曾勇才缓步启动发车。类似暖心场景在成都近期开通的66路“适老公交”线路上频频出现。最近,成都开通了6条“适老公交”专线。(1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长期以来,老人免费乘公交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老人免费乘公交,加大了出行高峰的拥挤,影响上班族乘车体验,应取消老人免费乘公交政策。也有人反对这一观点,认为老人免费乘车权益是一种社会责任,是社会对他们的回报和关怀。对老人而言,公共交通是他们联系亲友、参与社交等活动的重要出行方式,取消免费乘车政策将增加他们的负担,削弱他们的出行能力。为缓解这一矛盾,一些城市出台规定,工作日高峰时段对老人不予免费乘车。
破解出行难题,还得从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出发。早晚高峰期,年轻群体上下班是刚需,老人买菜、接送孙辈也是刚需。工作日高峰时段让老人不免费乘车,或许减轻了年轻人乘车压力,但老人不帮着做饭、接送孩子,也会增加年轻人的家务压力。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则需要创新。
2018年,南京公交首次打造了62路和640路两条敬老线。到今年7月,南京公交已推出8条敬老线,车厢内设置敬老专座,放置便老物品,线路连接社区、医院、学校、批发市场等地。相比而言,成都的“适老公交”则更进了一步。
据新闻报道,“适老公交”驾驶员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车辆是专门定制的,能更好地避免老年人摔倒;座位是软皮的,车厢内还腾出专门的无障碍空间,放置两台设置了安全带用于固定的轮椅。同时,车厢内配备了装有放大镜、口罩、老年常用药品的便民箱,整车标识也选用了更大的字号。线路周边小区聚集,还途经菜市场、医院和小学。每天清晨,买菜的老人挤满车厢,他们唠着家常、聊着菜价,去往菜市场;归来时,带着买好的菜,满心欢喜地下车回家。
老人出行主要有两种需求,一是生活需求,二是社交需求,“适老公交”恰恰满足了这两种需求。当前,民生保障目标正从数量型的范围覆盖,转向质量型的品质追求;从相对单一的物质性需求为主,转向内涵更加丰富全面的动态性需求;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为主,转向更加强调服务过程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这就需要民生保障以“便民”为出发点,以“利民”为立足点,以“惠民”为落脚点。“适老公交”成为老人口中的“巴适公交”,这是近年来成都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加速推进全龄友好包容社会建设的缩影。这样的友好包容行动,值得点赞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