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奉楚
近日,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厦门、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11月20日《海报新闻》)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叫停安全教育强制打卡却让很多人拍手称快,并让老师和家长都松了一口气。这并非说安全教育不重要,恰恰说明安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如果流于形式还徒增负担,搞得学校乌烟瘴气,就得不偿失了。
可以说,创建安全教育平台APP的初衷是好的。众所周知,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是天大的事情,甚至比文化学习更重要。且有专家指出,通过科学的安全教育,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可以有效避免。故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非常必要。
但遗憾的是,实践中,安全教育却走了样,变了质。一般来说,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学生往往没有手机和电脑,且学校和家长都会让学生远离这些电子产品,加之这些年龄较低的学生未必能够熟练地操作电子设备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于是,在一边教育孩子远离电子产品,一边又让孩子完成学习打卡这种自相矛盾的要求和指令下,强制打卡无形中加重了学生负担,任务最终又落到了家长身上。由此,奇葩的现象出现了,老师在考核压力下通过班级群发布打卡任务并@家长,要求限时完成打卡任务。家长为了自家孩子,不得不替代学生注册账号,观看视频,完成打卡任务。
在层层摊派任务的背景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疲于应付,不胜其烦,没有一个是赢家。譬如,虽然打卡任务完成了,学生并没有从安全教育学习平台上学到任何有价值的内容。过度的压力传导甚至会让家长和学生心生厌烦。特别是,应付式打卡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植了不诚信的种子,知道原来有些事情可以糊弄应付,搞形式主义。
而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教学任务本就繁重,各种打卡任务更是不必要但又不得不完成的负担,只能敢怒不敢言地摊派给家长,还担心惹家长质疑,引发矛盾。当然,取消打卡并不是不重视安全教育,而是从线上搬到线下,从手机搬到课堂,通过安全教育班会课让学生们更有成效地学习安全知识。
令人欣慰的是,多地已发文取消或叫停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任务,且从网民评论来看,呈一边倒地叫好点赞,并吐槽形式繁多的各种打卡任务。可见,老师、家长、学生均“苦强制打卡久矣”。相关部门有必要再次排查摊派给学校和老师的不合理打卡任务有多少并及时取消。让老师能够专心教书,学生可以认真学习,不被形式主义的任务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