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窄窄的街巷,两排老屋相对而立,从古站到今,从喧闹站到冷清,从繁忙站到悠闲,相看两不厌。依然是土质的墙壁,泥巴糊的墙,青黑的小瓦密集地覆盖着小姐的阁楼。
现在,老街的青石板上,偶尔也会响起清脆的跫音,但是,已没有人是为了交易而来的。黝黑的门板掩着,黄狗慵懒地吠着,土土的柜台上,浅浅地伏着一抹尘灰……
冷不丁地向一扇开着的门里探望,高高的门槛下,堂屋里的地面上,竟长着浅绿的青苔!若不是亲眼所见,你肯定不会相信——这可是曾经的店堂啊。这种美,真是奢侈而独绝。我突然想起曾在哪里读过,有一个人,花高价在门前置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但他什么也不种上,他说,门前有一块地,让它就这么荒着,多美!
老街的周围,其他的房子均拼命地换装,往铝合金混凝土的潮流里涌。而老街依旧,青石板,木头房,素面朝天,清水洗尘。任周遭霓虹幻变,她依然是马灯一盏,不追不赶,坦然走过繁华和冷落,在每一个如墨的夜晚,静悄悄地把自己点亮,相信总会有懂她的人,来赴千年之约。
牌坊毁了,碉楼拆了,御匾碎了,这也没什么,其实,有哪一个文物堪与脚下的泥土比古老?如是,摸一摸老街斑驳的土墙,听一听老辈人悠远的诉说,一切,终会在懂你的心灵中复原。
老街的尽头,我们看到了一座石桥,如弓,静卧在村口,古朴苍拙,斑驳寥落,在秋风里独自颓废。石制的桥面上乱石峥嵘,凹凸不平,小心翼翼地踩上去,依然会硌你的脚。村里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站在桥下,提醒我们小心点。老人说,这座桥不知是哪年建起的,也废了不少年头,反正自打他出世就有了,而今他已年近耄耋了。
桥身两侧的青石上,各用繁体字镌刻着三个字:女儿桥,这就是桥名了。
老人说,之所以叫女儿桥,这里面还有一个传说。
原来,这是一座纯粹用石头拼砌而成的桥,没有用一点水泥,想必当年,水泥也是一种稀有物资吧。工程虽然不大,但技术难度系数挺大的。据说当年修桥的工匠师傅连建了两次,均坍塌了,第三次再建时,有一天夜里,工匠师傅随便编了一个人名对着村庄喊了一嗓子,没成想居然有人应了一声,应答的是个未出嫁的姑娘。后来,那个姑娘竟然在桥建成的那一天死去了,这桥居然再也没塌过。于是,人们纷纷传言,是那个姑娘撑起了这座桥,为了纪念那个好心的姑娘,人们把这桥取名为“女儿桥”。
如今,桥下的那条小河已湮灭,当年的河水也不知去向。曾经,这片土地上一条被水割开的伤口,已被岁月悄悄地抚平,桥下的河床浮出水面,以小路的名义。女儿桥已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但它依然静静地站在那里,任世间水土流转,沧海桑田。它依然是一座桥,连接着历史和现在,对着今天和未来的子民,把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丽故事,讲述成不老的传说……
老街不老,但愿老街在尘世中站得更久,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