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岸边的油菜花。纪玉环/摄
杨彬/摄
我喜欢去淮河边,是因为我喜欢下水游泳,盛夏酷暑,在清亮凌凌的淮河里游到对岸,再游回来,在中流的水面上仰面朝天,看看天上的云彩,十分舒坦……我下水后会直接游往淮河对岸,游到对岸后,上岸稍稍蹦跳几下,表示已经游到对岸并上岸了,即下水往回游。游到淮河的中央时,看岸上的人,都小小的,只看见他们在动,却听不见任何人声,顿时就感觉到一种大自然的神秘来。
一 1985年夏天,一家文学杂志社在淮河左岸的安徽怀远县举办小说改稿班,二三十人住在县招待所里,长近一个月。怀远县城居淮河左岸,北有淮河左岸一级支流涡河汇入淮河干流,南有芡河汇聚成大水结后流入淮河。淮河在此地呈南北流向,由淮南市方向北流,过怀远县城后转东流,过蚌埠城北后,东流过五河县城,进入江苏境,又过安徽凤阳小柳巷与江苏泗洪大柳巷,进入洪泽湖。怀远左近的淮河河面宽展平阔,地势刚劲。县城北的淮河两岸耸峙着两组山岭,河左怀远县城一侧那组山岭叫荆山,河右蚌埠一侧那组山岭叫涂山。
下午天气稍凉爽时,我们偶尔会去爬荆山。山上的坑坑洼洼里,种满了石榴树,石榴果挂在软枝上,或藏在繁茂的树叶间,虽然还没成熟,但果实累累,十分喜欢人。涂山在河右,与荆山隔河相峙。涂山比荆山大得多,海拔至339米。涂山上有禹王庙,民间传说4000年前大禹为疏导淮河,在此劈山泄水,并娶当地涂山氏为妻,生儿育女。禹王庙又称禹王宫、涂山祠,相传最早建于汉高祖过涂山之后。在怀远期间,我们只去过禹王庙一次,因为至涂山并禹王庙,要乘渡船过淮河,颇为不便。
傍晚我们外出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淮河岸边。我喜欢去淮河边,是因为我喜欢下水游泳,盛夏酷暑,在清亮凌凌的淮河里游到对岸,再游回来,在中流的水面上仰面朝天,看看天上的云彩,十分舒坦。我下水后会直接游往淮河对岸,游到对岸后,上岸稍稍蹦跳几下,表示已经游到对岸并上岸了,即下水往回游。游到淮河的中央时,看岸上的人,都小小的,只看见他们在动,却听不见任何人声,顿时就感觉到一种大自然的神秘来。
后来,我去走淮河河源、淮河入江口、淮河入海口时,都无缘体验游淮河时的那种美妙的感觉了。2012年4月,我从合肥驾车去桐柏山的淮河源。由于一路上我总是把车开到淮河的河滩上去,有时河滩上没路,就要把车当拖拉机用,才能前行或爬上斜坡,因而车身被泥浆和尘土弄得像个泥猴。河南罗山县和正阳县之间的淮河,皆属淮河上游,那里河床还算宽阔,但水量已经较小,有些河段甚至都不怎么流动了。建筑用沙堆满了河道,它们是当地河床里的主角。我暗自想:既然不能“饮马淮河”,那就只好洗车淮河了。于是我把车开下宽广的河滩,开近几乎静止的水边,用淮水冲洗一天泥溅土淹的坐驾。在这里,罗山和正阳之间,淮河北岸还是平原小麦,淮河南岸还是低丘树林。天气已经暖热,小麦很快就会成熟。
从河南正阳县和罗山县之间的淮河桥北行,至正阳县,到确山机场,到明港镇,到信淮镇淮河桥,冬小麦都是大地的主角,它们孕穗扬花,准备灌浆。地里有少量正在结荚的油菜。和江南相反,油菜在这里凤毛麟角,完全成为陪衬。道路向西南进入桐柏县境,已是低山地貌,这里土地不再平整大块,开始显现出高低层次来。淮河镇突出至河南境内,这一小块“半岛”属湖北省随州市。农田里有冬小麦、油菜、蔬菜和稻田。一千公里的淮河从桐柏山淮源镇附近发源东去。从312国道南望,桐柏山显得崇山峻岭、高大逼人。
第二天凌晨2时,我起床笔录行程、见闻,3点多从桐柏县出发,返回合肥。天放亮后,在河南信阳至光山之间的高速公路上,我突然被车轮辗压道路右侧“搓衣板”的巨大震动惊醒。猛地睁开眼,急速行驶的车轮已经冲上右侧路牙,零点零一秒后,将要么向右翻出公路,要么撞上护栏,向路左翻滚。我立刻调整方向,避免了冲撞、翻车。原来我瞬间睡着了。哦,真是惊险!
二 接下来,2012年5月上旬,我驾车去江苏淮河入江口附近的瓜洲和三江营,去寻淮河入江口、看冬小麦在当地的成熟。我开着车,从江苏苏北仪征的青山,到扬州市邗江区的瓜洲镇,再到江都市的三江营,时而沿江堤而行,时而依江北沿江公路东去。与苏南相比,苏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可能稍有滞后,却仍是十分发达的。
阳历5月上旬,这里的冬小麦已全部抽穗灌浆、沉沉向熟了。我此行的最终目的地是江苏省江都市三江营淮河的入江口。中午的阳光热烈起来。在长江大堤一段正在维修的闸口前,导航把我导向了江边的造船厂;路途中一个弯道的正南方,大片生长厚实的冬小麦扑面而来,麦田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广告牌,上面详细地说明了,这里是“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示范的地点是“仪征市十二圩办事处”。我返回沿江公路,来到扬州邗江区的瓜洲镇。哦,不用老想着唐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幽怨,也不用总吟咏北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古诗意境早已为现代场景所替代,老运河入江口一时也不知哪里去寻呢。我的疑问仍是关于泗水和汴水的:白居易生活的8和9世纪,汴水和泗水都是在瓜洲入江的吗?这是需要找时间查证的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沿江堤东行,一路向前,发现除大面积的冬麦田外,江堤的路边,寸土必争都种上了正待成熟的冬小麦。我下车观察这些我已十分熟稔的植物,并纵目远望江南江北。从这些小小的细节上,我们就能够相信,虽仅一江之隔,苏北在文化的根脉上,还是传统的北方。两宋的黄河泛淮后,在苏北这里,连淮河自然入海河道的阻隔也没有了,这使整个苏北更易融为一体。
我最终未能找到淮河在三江营入江的河道和河口。于是,我转而去寻淮河入(黄)海水道。淮河进入下游后大约有三条水道入海,一条由洪泽湖辗转经三河、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江都市的三江营入长江再入东海黄海;另一条出洪泽湖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至扁担港入黄海;再一条即淮河入海水道,出洪泽湖二河闸,与苏北灌溉总渠东向平行,至扁担港入黄海。二河闸北的淮河入海水道可能是原有的湖汊,水质清洌,宽展浩汤,堤上公路树荫裹盖,人少车稀,位高平整,一直到淮安市楚州区的武墩,都是很好的。由淮安市楚州区的建淮镇沿苏北灌溉总渠南岸东行,愈往东,愈有浓密高厚的树荫遮挡路面。至射阳县六垛,过苏北灌溉总渠闸口,沿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之间的道路东行直到尽头,就是黄海。
这里的黄海,真个是黄浪滚滚,海天浊连。站在伸入海中的防浪大堤远眺,可能是变天降温的缘故,阳历5月中旬的天,寒风吹得人站都站不稳,在黄浪连绵的大海前,真觉得连寒风也都是黄浊的。不用说,从江苏苏北洪泽县,到淮安市淮阴区、楚州区、灌南县、响水县、涟水县、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直至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小麦都是大地冬春季的主角。
江苏苏北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人工水利的痕迹也比比皆是。这是冬小麦大面积推广的前提条件,因为冬小麦需要较好的灌溉体系予以支撑。有一个传奇般的故事说到了与冬小麦有关的这件事。说是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执政之初,附近的韩国感觉受到了很大威胁,于是韩国的智囊精英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大阴谋,他们派出一位叫郑国的高级水利工程师,到秦国说服了秦王,在关中平原开凿一条150公里长、连接渭水支流泾水和洛水的人工水道郑国渠,这样的话,渭水北部的广大土地都可以享受充分灌溉之利,秦国的粮食产量自然也可以得到很大提高。韩国人费尽心机搞的这个设计,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他们精心设计的机关,是鼓动秦国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劳民伤财,以这种方式拖延、甚至拖垮秦国经济。但郑国渠建成后,出乎意料地解决了冬小麦在当地大规模种植的问题,冬小麦产量远远高于谷子和黄米,秦国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升,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当然,不仅仅是冬小麦,有了比较完善的水利体系以及比较有效合理的水利分配体制,所有的农业生产,就都有了丰收的前提。
近黄海的滨海县境内,淮河入海水道以北十公里左右,有滨淮镇、临淮港镇等聚落,不知这些地名,是古已有之(如淮阴。但淮阴离黄海尚有较远距离),还是后来的命名,也许这些地方,正是当年淮河天然入海水道经过的地方。从这些地名,能读到地理、历史、文化变迁的丰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