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旦进了腊月,舌尖便弥漫各种味道。
腊月的第一种滋味,当数“咸”。天气放晴,雪里蕻上覆盖的白雪开始融化,经过雪水的滋养,青苗生长迅速,叶片变得更加翠绿。农家人趁着天气晴好,将青菜洗净晾干,加盐揉搓入坛,剩下的便交给时间。等到天寒地冻的时候,取出咸菜烹制,咸中带鲜。除了咸菜,还有咸肉。猪肉切成长条,或是白鹅、麻鸭,撒盐码在缸里发酵,再挂在风口晾晒,不出两日腊香味便呼之欲出,咸香无比。
腊月的第二种滋味,是“甜”。呼啦呼啦的声响,伴随着一阵诱人的香气,这便是糖炒栗子的现场。师傅操着一把长柄铁铲在锅里不停翻炒,黑砂与板栗相互摩擦,一个个变得油光锃亮。经过高温的熥烤,栗子便张开小嘴,吐露出浓郁的焦香。剥开一个,露出金黄软糯的栗肉,忍不住赶紧送进嘴里,那沁入心脾的甜香,让人忘却了冬日的寒冷。而捧一个糖汁四溢的烤红薯在手上,这是冬天的标配。那种带着甜味的香,钻进鼻腔,顿时让人口舌生津,心生愉悦。咬上一口,暖在手里,甜在心里。
腊月的寒,当然要配上必不可少的“辣”。寒冬腊月,小火咕嘟慢炖,羊汤变成奶白。撒上足量的胡椒,顺着碗沿吸吮,胡椒的辛辣瞬间在胃里弥散开来。几口热汤入肚,暖意便传至全身,几口下去便头上冒汗,这辣让人酣畅淋漓。辣味的第二种吃法,是将咸肉切片,放入两倍分量的干椒用油爆香,与咸肉一块翻炒。可下饭,可就酒,辣香四溢,堪称人间至味。
到了腊八,雪白如玉的蒜瓣入罐,倒入米醋封口,化学反应在寒冬中悄然进行。气温一天比一天低,蒜瓣则一天比一天绿。半月左右,腊八蒜便绿如翡翠,开启罐口,酸味扑鼻,这是腊月特有的“酸”。除夕的饺子与它是黄金搭档,一口蒜瓣下去,香中带酸,酸中有辣。可开胃,可解腻。
腊月少不了的味道,还有“苦”。苦味的吃食,一般都可清热泻火。茼蒿切段,拌上面粉清蒸,配以蒜末、青红椒粒调成的料汁,可作主食,可当配菜;凉拌苦菊,则是冬天的应季小菜,清脆爽口,是为清热上品;萝卜亦带轻微苦味,可煲汤,也可凉拌萝卜丝。不同的“苦”,带来相似的回甘,别是一番滋味体验。
腊月带有苦味的,还有毕业班学生的寒冬苦读,一线工人的艰辛苦干,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终年苦盼。一个“苦”字,在不同的角色之间传递,诠释着不同的深意。
对于岁月,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四季轮回,一日三餐,人们总可以在餐桌的方寸之间,感受时光的交替和生活的滋味。三餐的味道,也是阳光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多彩的生活。腊月五味,亦是生活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