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闹花灯
□安庆 曹环琴
  “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唱出了故乡闹花灯的欢快场景,也是当地元宵佳节的必演节目。
  记忆里,村里人几乎都会哼唱这段折子戏,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
  父亲是一名电力技师,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
  农历小年前后,父亲便在老屋后面的竹林,伐一株细长的毛竹。将主干和枝丫切成小段,放入水中浸泡片刻,取出,拿出小刀子,像变戏法似的,翻花舞袖,一段段竹干,瞬间,飞出无数条扁平和细长的竹篾,那是制作花灯的骨架。
  花灯编制中,姐弟五个常围着父亲,手里拿着制作花灯的红纸、浆糊等,兴奋地打转。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于是,在叽叽喳喳声中,一盏盏苹果、鲤鱼、龙等造型的花灯,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点亮了童年的星空,羡煞了全村孩童。
  幼时,花灯是蜡烛芯,遇到大风偶尔会熄灭,正一片欢腾时,会有些沮丧。后来条件改善了,父亲凭借所学的电工知识将灯芯换成了小电珠,并装上了电池。轻轻一推,风再大,摇曳的灯火也不会熄灭。
  各式的花灯,在元宵节闪亮登场,又把年味推向极致。
  与现在举办的大型灯会不同,民间灯会是游动的,花灯队伍在各村广场轮流演出,将欢乐洒向每一个角落。
  主角是村里花灯队,每村出一支队伍,主打龙灯和狮子灯。闹花灯时动静相宜,部分人高举莲花灯、八宝灯、鲤鱼灯等向四周散开,中间则是青壮年托举龙灯和狮子灯起舞。几支队伍或同台竞技,或依次表演。中间休息时,戏班又登台亮相,黄梅戏名段《夫妻观灯》从不缺席。各色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欢快的歌声,在灯海里起伏。
  配角自然是家家户户自制的花灯。如同献宝,又似参赛,每家都拿出引以为傲的花灯。
  而我们家的花灯队伍,是村里一道最靓的风景。四姊妹着清一色的服饰:绿色的灯笼裤,印花的红褂子,都是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而且,四人都梳着两个精致的发辫,扎着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长长的红飘带,造型各异的花灯,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到哪里都是焦点。而年幼的幺弟,身着母亲缝制的棉布劲装,两腿架在父亲双肩,手里提着父亲特制的袖珍花灯,一直憨憨地笑。
  整个夜晚,人声鼎沸,锣鼓喧嚣,花灯主力和散户配角交相呼应,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转瞬离开故乡已多年,旧时闹花灯的场景,已是清浅岁月里的一道流光。去年正月十五,家族微信群里一张大红灯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留学海外的一个亲戚发的。高悬的大红灯笼,莫不是旧时穿越的某个花灯?也许,老祖宗的有些东西,必定是刻入骨血的,不论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