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两本比较独特的画册,或者说是大开本的连环画,书名《包拯传奇》,而编辑出版这一套书的故事也比较传奇。首先,它的作者是法国人帕特里克·马蒂(Pat-rick Marty),他是法国波尔多美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史系教授、剧作家、导演,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行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尤其是对包拯情有独钟,于是就有了要把包公的故事改编成画本的想法,为此他专门来到中国,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写作准备工作。实际上在咱们中国,包公故事连环画真是太多了,绘画的,影视戏剧的,都不少。
“出国”的包拯:不戴面具的超级英雄
与帕特里克·马蒂合作的绘画者是中国人聂崇瑞,他从1977年起一直从事连环画、漫画创作,主要作品有《巴普洛夫》《伦琴》《雾都孤儿》等。2000年后成为最早与欧洲出版商合作的中国画家之一,因此他与马蒂的合作可谓水到渠成。
“包拯传奇”系列计划一共出版9本,每一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创作,同时又能看到一些与包公有关的戏剧、小说、传说、故事的影子。几条线索贯穿整部作品,其间有作者着力刻画的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魔幻悬疑的各种案件,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正义与邪恶,良善与刻薄,忠义与背叛,轮番上场,角力较量,各显神通,抓人,好看。
据介绍,作者试图塑造出一个性格更加丰满的包拯,一个富有人性的形象,比如他有很多朋友,他说话有时会很通俗风趣,他爱读李白的诗。
同时在故事情节里,作者结合了悬疑、侦探、情感等多种影视剧热门因素,有展昭这样的帅哥,也有一两个美女,你情我爱、打情骂俏穿插于“交代背景、抖出包袱、节外生枝产生新故事”这样的欧美影视剧最流行的“三步走”编剧手法中。这些自然会让中国的读者有些不适应。
第一集《玉凤钗》一共有七章,通过每章的引语,大概可以了解到这个故事的脉络:
董朝栋的母亲在临终前讲述了朝栋的故事,包拯得知地方百姓对当地的官员和名流怨声载道。包拯发现牢里关的都是无辜百姓,而本地的官员滥用职权。包拯结识王太守,发现他重建灾后城市的宏伟计划,包拯要求顾大人重审旧案。
展昭发现一群奸商政客,并从火场中救出一个青楼女子。包大人发现原来有人故意纵火,展昭救了一名绝世美妓。包拯揭开了杀害小花的凶手的真正面目,并将城里的贪官污吏一网打尽。案情水落石出,包拯一行决定去邻省帮助莲花夫人查出杀害红云的凶手。
——是不是很有包公判案的感觉?又是不是有点戏说的味道?而且,到了法国的包公,似乎也变得幽默起来。《中国日报》评论说:“《包拯传奇》应该属于全世界人民,在外国读者看来,包拯是古代版的超级英雄,不过他从来不戴面具。”
据说,《包拯传奇》第一本在2010年的第37届法国安古兰漫画节上大获好评,80%的媒体对该书进行了推荐报道。随着前3本的陆续出版,在法国掀起了一场“包公热”。每册首印12000册,一年内销售总量超过5万册。《包拯传奇》在法国面世后不久,意大利版本由CoconinoPresse出版社出版,荷兰语版本由Xtra出版,2012年,第一册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在欧洲销售达到10万册之后,2019年,其中文版第一本正式出版。根据图书勒口的信息,中文版一共有6本:《玉凤钗》《孩子王》《郡马梦》《诡客栈》《菩萨泪》《包拯与弃后》,目前可见的有一、二两本。
家乡的包公:铁面慈心的正义判官 实际上在咱们中国,包公故事连环画真是太多了,绘画的,影视戏剧的,都不少。早年看过一些,也攒了不少本,挪了几次后基本上很难找到了。
某日得闲,将前几天顺带翻出来的新版的《包公探案故事》(绘画本)看了一遍。说是绘画本,实际上就是连环画,早年都叫“小人书”。只是现在的印刷和装帧都挺讲究,虽然只是64开,却是布面函装,宜于收藏,送人也拿得出手。
一套5本,因为都很薄,翻看起来也快。若是要琢磨起其中的况味,那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了。
《包公破疑案》说的是包公乔装成卖卜的李铁口,到嫌犯家一探虚实,再施计取得证据,查清了一件冒名顶替、谋财害命的奇案,让真凶王信得到法办,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的读书人沈猷因此洗去冤屈。让人有些感慨的是,出于某种顾忌,懦弱、善良的人也会不说真话,如果包公稍微懈怠,一条无辜的生命就没有了。
本书初版于1957年9月,绘画者水天宏是深受广大连环画爱好者喜爱的一位资深连环画画家。据资料介绍,水天宏的绘画作品十分丰富,一生共创作约一百部连环画,其绘画作品给人以平民化的程式。善于刻画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造型准确生动,场景变化丰富,画风严谨,勾勒的线条优美,透视感强,尤其擅长古典题材的连环画绘画。细细品赏,果真是好看也耐看。
第二本《包公智斩鲁斋郎》取自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估计考虑到受众等原因,对原内容情节进行了简化和修改,鲁斋郎也从“嫌官小不做,嫌马瘦不骑”的官场混家变成了国舅。至于“鱼齐即”如何变成“鲁斋郎”,绘画者特地标注出它们的繁体字,以免现代人理解不了。本书1955年12月初版,绘画者陈履平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黄菜叶》由著名连环画画家李铁生绘制,1956年9月初版。它取材于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包公案》,讲述了仁宗皇帝的弟弟赵王,霸占了织造匠师官受的妻子,杀害了他的全家。师官受的弟弟师马都外出归来,悲愤不已,正欲为家人伸冤,又遭毒手,所幸被包公遇见,包公巧施一计,最终为其伸冤雪恨,赵王及帮凶被斩首。这样的故事着实有些荒诞,但老百姓喜欢,感觉很过瘾,这或许就是包公故事层出不穷、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包公破疑案》是准岳父势利悔婚,《茶瓶计》则是准岳母嫌弃落难公子家里一贫如洗,包公探案故事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事,但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原则和底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接地气,弘扬正气,摒弃邪恶。
最后一本《灰圈记》出自元代戏曲家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在我看来,这出戏很是精彩,即便是改编成现代版的戏剧,也会让观众动情流泪的。当包公在地下用石灰画了个圈,让恶妇胡氏和可怜的女子海棠用力拽拉她的孩子寿郎时,海棠总是因为不忍孩子痛苦而松手。当包公故意震怒道:“兀那妇人看你两次三番,不用一些气力拽那孩儿。张千,选大棒子与我打着。”海棠见状,欲哭无泪,只能实话实说,期望能得到包大人的理解:望爷爷息雷霆之怒,罢虎狼之威,妾身自嫁马员外,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甜,煨干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方才抬举的他五岁。不争为这孩儿,两家硬夺,中间必有损伤。孩儿幼小,倘或扭折他肱膊,爷爷就打死妇人,也不敢用力拽他出这灰阑外来。只望爷爷可怜见咱。
真是可怜一片慈母心,而正是这样的真情实意,让包公破了一个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案件。邪恶的人得到惩治,善良的人们最终得以平安。包公戏剧和包公故事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些事。
惩恶扬善,众生安康。千百年来,老百姓期待的一直都是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