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紫蓬山的韵律
□张建春

  紫蓬山西庐寺。宋执华/摄 

  “前山接后山,一重复两重。云容含骤雨,秋意会书中。”这是清朝诗人对紫蓬山的描述,穷尽了紫蓬山的山势地貌,一座山由之而淋漓尽致,一座山因此而韵味无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紫蓬山的仙是山光水色,是历史的余韵,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
  名山
  早在清朝,紫蓬山就有了庐阳第一名山的美誉。庐阳即庐州,山之南,水之北,一座山秀丽而端庄。
  着意山水,古庐州人对紫蓬山有着深深的眷恋。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因三国魏将李典率部驻扎此山,建有李陵庙而得名,还有北九华山之称,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南,距离合肥市区约18公里。紫蓬山景区森林面积约3500公顷,生长着以麻栎树为代表的植物470多种,栖息鸟类120多种,仅鹭鸟就有10余万只。鹭鸟齐飞如云翩翩,而栖于山林,则是玉兰花朵朵,成景成观。
  紫蓬山之名取自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莱仙岛的首字,寓“迎紫气,赴蓬莱”之意。紫蓬山上胜迹众多,有西庐寺、五百罗汉雕塑、周瑜读书处、洗砚池、文昌阁、李典墓等,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故居等也在大紫蓬的范围内。紫蓬山以怪石、奇树、碧水、珍禽为特色,是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森林生态区和休闲旅游胜地。
  “紫气东来,蓬莱仙境”,仅紫蓬二字就渲染出了无穷的曼妙,让人浮想联翩,止不住探究的脚步。
  紫蓬山沉积着太多的历史,李陵山、紫蓬山都和厚重的历史交织在一起,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勾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紫蓬山文化,也正因为这些,庐州第一名山熠熠生辉。
  清人李恩绶秉烛夜书,留下了典籍般的《紫蓬山志》,让过往的时光刻进了紫蓬山石,而诸如李典、刘铭传、张树声、张氏四姐妹等历史人物,他们或轻或重的脚步,一直在山峦、翠林间回响传递。
  紫蓬山厚重的文化和山石有关,和过往的历史有关,和自成一体的民俗有关,和古老的树木有关,更和兴于此的淮军有关。
  “文化厚重”点在了紫蓬山的命脉上,文化是紫蓬山这座不高的山的根基。
   古寺
  走进紫蓬山体会和理解一座山的逸动,风在诉说,石在诉说,一棵棵古老的麻栎树在诉说……传递的是紫蓬山作为合肥最著名的一座山,有渊源、有风采、有未来的讯息。
  山风习习,风从绿中来,从阔叶的国家森林公园中来,从三千多棵聚而成林的老麻栎树中来。风吹山绿,绿传山静,静悄的紫蓬山移步换景,尽显山的大气、山的婉约。
  佛教之山、历史之山、文化之山、森林之山、体育之山,紫蓬山用逸动的情怀,印证历史也观照今天。
  有名山必有名寺,西庐寺置身于庐州第一名山紫蓬山,烟云环绕,青翠的麻栎枝叶轻敲晨钟暮鼓,声声慢,声声入耳。树抱寺,寺抱山,西庐寺隐逸在山岚地气中,见证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
  西庐寺位于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始建于公元180年。三国时期,李典于山顶建庙祭祀其七世祖汉代名将李陵,故西庐寺又称“李陵庙”;因寺地处古庐州府(今合肥市)西南,所以至李唐时期钦赐名“西庐寺”。
  西庐寺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从李陵庙开始,泊于紫蓬山峦就没有再离开过,它用自己喑哑的深沉,交汇着历史的经纬,表达现实的观感。西庐寺历经兴废,同时还是传奇的,至晚清,一个叫袁宏谟的太平军将领,让西庐寺从窘境中走出。他初为太平军将领,战败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西庐寺因袁宏谟而兴盛,袁宏谟放下刀枪,归隐山水,成了实实在在的出家人。
  太平军和淮军是生死对头,而太平军将领袁宏谟在兴建西庐寺时,却得到了淮军将领刘铭传的大力支持。这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表现吗?和为贵,和是文化高层次的体现。
  西庐寺还是合肥明教寺的上院,由之,紫蓬山和古庐州紧密相连了。李典为西庐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之后的上千年里,围绕着李陵庙、西庐寺,发生过许许许多多的故事。文化氛围在紫蓬山一层层加厚,如叠起的山石坚硬而厚实。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文化庙会就在西庐寺自发兴起,成千上万的民众悄然而来,是对山的致意,更是对西庐寺的注目。
   山寨
  吴山口的烟云升起在老熟了的秋雨里,淡而有层次。山是紫蓬山,口是紫蓬山的口,吴山口是古寨,四百多年的历史,烟云多了可搓揉的期待。
  吴山口说山不是山,但又是山的一部分,紫蓬山在侧,望得见山,却没有望山跑死马的担忧。可以想见,吴山口的烟云,多是由紫蓬山岚搬运来的。搬运烟云的是景是色,景色沟通,与吴山口连为一体。
  古村自有古村的格调,巷陌或者建筑都有端起了不放下的姿态,这姿态动辄百年千年。吴山口四百多年了,它端起的姿态周正,有山的硬朗,也有亦山亦岗的狡黠。扼于险地背靠山峦,村庄便有了稳扎稳打的底气。吴山口如是。
  一百多年前,紫蓬山区诞生了晚清的准军,磨炼出一大批淮军将领,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将领们倦了,马放南山,又眷恋起自己的家乡来,干脆筑堡而居,从而形成了众多的淮军圩堡群落。著名的如张老圩、刘老圩、周老圩等。吴山口也成了一堡,但这堡和别的圩堡不同,聚合山气,有山灵和绿树腾挪的意味。吴山口存续了下来,成为紫蓬山又一文化符号。
  融合
  紫蓬山的四季是安静的,静得如处子,如小家碧玉,但紫蓬山又是舞动着的,如诗如赞。紫蓬山连绵百里,上百个山头尽显风光山色之美。连绵的山是由一条条山道蜿蜒沟通为一体的,山道起伏在林木中,散发着清新的畅达,此等山道,最适宜步行和骑行,无疑紫蓬山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紫蓬山曾两次举行过国际自行车山道赛,一时间五光十彩,吸纳了众多的目光,带动了紫蓬山的户外运动,骑行、毅行一直和山道一般绵延着。人在山中走,景在身边流,人和自然可谓浑然合一。
  堰湾的一汪水清澈明丽,更是吸引着水上运动爱好者,赛艇争先,让紫蓬山增添了向上的力量,水润万物,紫蓬山的气场十足。
  运动着的紫蓬山生机勃勃,数百棵古老的麻栎树筛出大片的绿色,如在深情地欢迎人们走进来,运动起来!
  这算不算紫蓬山的小插曲——是也不是,细节处尽显紫蓬山的风采。
  秋天老熟时,紫蓬山的山门广场,正在举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广场舞大赛,十多支队伍,上千名舞者,舞动心情,也将秋天的紫蓬山挥舞起来。
  紫蓬山是山,也是山文化的载体,以紫蓬山命名的诗歌节,已延续二十年举办了十届,一届比一届精彩,上千名诗人走进了紫蓬山,数千首关于紫蓬山的诗歌尽情绽放,诗歌成了紫蓬山的符号,紫蓬山也因此有了诗山的美名。
  如此,等等。
  新的文化元素一年又一年在紫蓬山呈现,与紫蓬山的传统文化汇合、交织,紫蓬山俨然成为了一座文化的宝库。
  紫蓬山的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加深,其外延也在不停地蔓延,环紫蓬山十大民宿,便是外延中最精彩的章节。
  走进十大民宿,是惊喜,是渴慕,更多的是亲切。
  “聚星粮驿”“铭传理想村”“诗莉莉漫戈塔·山南公社”“风之谷自然农场”“星野蓬境”“庐月又·省园”“长庄荷园”“西庐印象”“丝传新光”“我的园艺家”,十大民宿环山而建,紫蓬山的藤蔓伸向了辽阔的大地,藤蔓中布陈的文化和紫蓬山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春山娇柔,静悄的晨光,总被鸟鸣击破,小花小草抬头望山,伸出原生态的经络。夏山多情,抹抹绿阴,从山的骨子里涌出,聚在风生水起处,又跃进层林叠嶂里。秋山流韵,捧茶明月里,一粒麻栎果,从树梢跌落,虫声隐去,荡落万千乡愁。一场醉油然而起,醉山、醉人、醉明月。冬山含蓄,一场雪,下在午后,傍晚时,积雪初融,绿就小心探头。树站在高处,把初初的绿,引向新的季节。
  三山峙立,百峰簇拥,胜迹勾连,边际转化,紫蓬山演绎着自己的美丽。绿点秀幻,古存幽深,静在心域,古在沉迷,美溢阔野……
  日月星辰为序,紫蓬山排定韵律神秀的座次,闲看红尘,静取精华,守着一团沧桑,情怀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