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时,接到一家长电话,她很焦虑。
耐心听她断断续续说了半个小时,大意是孩子大了,不爱和他们说话,又有爱玩手机的苗头,关键父母又不在身边,每天一两小时的电话沟通突然发现已经不能很好指导教育孩子,怎么办?老师,该怎么办?
我用平和的语气安抚这位焦虑的母亲,然后尽量给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在家只有奶奶陪伴,他们肯定有代沟,理解孩子的孤独;不要一打电话就急切询问成绩,把话语权给孩子,鼓励她讲讲学校有趣的事,听听她对一些事的看法;至于玩手机,不要暴怒,轻声慢语问她,为什么最近沉溺玩手机,分析沉溺游戏的利弊,然后对她玩手机的想法表示理解,并告诉她人的成长就是要学会控制一些低级的、错误的欲望,才能走向成功。
如果可以的话,每天必要的电话沟通后,请每周再写一封信。写信可以理清所想诉述事情的逻辑,增进情感的交流,顺带锻炼孩子的阅读、表达能力。
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多回来,孩子内向,缺少朋友,父母应适当引领她多与人交往,比如帮助她邀请同学来家里,鼓励她去同学家玩,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带她拜访一些优秀的大哥哥、大姐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长听完后,心情顿时舒畅多了,连声说:“老师,你说得对,说得对。”
末了,她又用恳切的语气说:“孩子在校,还请老师多关心。”
“一定。”
钱很重要,陪伴也很重要。
2023年我和儿子在某大学游玩,碰见一个学机械工程的大四学生。等校车的时候,我们一起闲聊。这位学生对我儿子说道:“可不要学机械工程系,找不到高薪工作。”儿子小,还不懂,一脸茫然。我打趣道:“小哥哥,那一年赚多少钱,你才满意呢?”他一脸羡慕道:“像华科的通信工程系的,校招进大厂,年薪四十万呀。”
“那你知道,大厂的工作强度大,安排工作几乎不准在自己的原籍地的?”
“知道呀!”
“加班是常态,双休不定,而且四十时容易遭遇职业瓶颈期。”
他没说话。
“如果你结婚的话,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间还很少,也没啥时间休息度假,这个你知道吗?”
他挠挠头:“这个我还没想过,目前就想找个高薪工作,留在大城市。”
看他一脸稚气,我笑笑。
年轻时想赚钱是正常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梦想,但是岁数大了,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就想在赚钱和照顾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钱不要太多,能满足基本所需,偶有存款就很好。高薪意味着高运转、高技能、高智商,但人不会永远是“高效运转永动机器”,是需要休息休息,陪在自己爱的人、在意的人身边以获得继续工作的能量。
家里有亲戚在大厂工作了十几年,钱赚不少,但的确也很累。上班所在地和自己的家不在同一个城市,大厂工作的安排就是不准员工在自己的原籍地上班,所以每个周末他都要坐两小时高铁来回奔波去陪伴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成人的世界哪有“容易”二字?
今晚读到迟子建的《龙眼与伞》这篇散文里,青岛海洋大学的刘世文老师工作在青岛,她爱人在南极从事科考常年不在家,孩子自幼跟随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有一天,刘老师突然接到老家电话,让她回去,说孩子很想她,她心里隐隐感觉不安。心怀忐忑地上了火车后,火车上有几个南方人在吃龙眼,随手抓了一把给刘老师。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带给儿子。简直不敢想象她带着龙眼回老家得知儿子死讯时的场景。
我们总以为机会很多,以后会有机会陪伴孩子,却不知道有时就再也没了机会。对一个母亲来说,这是无法治愈的彻骨之痛。
我性格急躁,有时全天带孩子,觉得一天一点自我的时间都没,生活完全被孩子的琐事塞得满满的,让人身心俱疲。
今天接到这位家长的电话,再看到迟子建的这篇文章。突然觉得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能陪伴在孩子的身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幸福。
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得到“陪伴”孩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