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戏文戏说
戏外的曹操
□钱立青
  亳州花戏楼,原为山陕会馆。会馆当中建有一座色彩绚丽、花团锦簇的戏楼,美轮美奂。戏楼如今很少演戏了,但透过保存尚好的雕刻,仍可窥见当年舞台上流光溢彩的场景。
  花戏楼的大木透雕当数一绝。晋派雕刻体现出浑厚质朴的风格,人物虽小如花生米粒,历经三百多年仍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画面构图严谨、景深境幽,多以传说故事为题,方寸之地透见大千世界,让人叹为观止。
  亳州古称谯地,是三曹故里。花戏楼上木雕多为三国故事,共有戏图十八幅。台上方刻着赵子龙救阿斗的“长坂坡”故事,还有“三英战吕布”“空城计”“千里走单骑”等画面。有人说,花戏楼虽小,却囊括了半部三国。
  认真摩读嵌于戏楼梁柱、门窗上的木雕故事,心里生发一个疑问:为何在曹操故里,这些戏曲故事的选材不仅没为曹操度身定制,借此颂扬乡贤,却依然呈现“捉放曹”“割须弃袍”“击鼓骂曹”等令其形象受损的糗事?
  翻读关涉曹操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司马彪的《续汉书》,还有吴人撰写的《曹瞒传》,褒贬不一,耐人寻味。后人评三国,各有高见。有人说刘备亲和仁厚,有人称孙权少年英雄,《三国演义》站在正统的立场上,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多疑、自负、暴戾、独裁者的形象,这个定位导向性极强。若说曹操为人为事,确有领袖的雄心与豪情,也有诗人的浪漫与不羁。当然,不可否认他的性格中也有多疑与自负成分。由此,后世的剧作人、说书人就杜撰故事来贬损曹操。
  若想深度了解曹操,不妨细读治书御史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再配以裴松之的评注。裴松之算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他将陈寿回避的问题都一一详注了。因而读三国,较为客观的应依“寿志裴注”。
  众说纷纭中,事实不容抹杀,即汉末乱世,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艰苦征战,统一了北方。他审时度势,主张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是举,打破士族门第限制,这也是天下贤士纷纷归附的原因。
  曹公既能把酒临风,唱吟《短歌行》《观沧海》,豪放激昂地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又能气郁沉雄、慷慨悲凉地反映黎民的苦难。仰观日月的豪迈,和烈士暮年的感慨,都化作诗篇撑起了一副“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