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方匾额的正文为“父子进士”,行书。左右各有落款,也是行书。右款为“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左款两行,右行为“赖鹤年偕男赖瑾立”,“瑾”下有印一方,印文为“耘之”。
在中国1300年科举史上,父子进士并不少见,其中有名的如杨廷和与杨慎、张英与张廷玉等。这方匾额左款中的赖鹤年和儿子赖瑾,分别是清朝光绪十八年(1892)和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
赖鹤年(1842-1899),字耘之,广西桂平人。少家贫,无资上学,天天坐在书房外面听课。塾师为之感动,免费收其为门徒,后果然中进士。一生鸿运当头,处处遇贵人。中进士时,列第104名,因同科状元、同乡人刘福姚举荐,得以转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进士中较有潜质的人,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国学等,是一般进士无法胜任的。
鉴于年少时特殊的读书经历,赖鹤年对子女教育十分重视,虽身在官署,但专聘严师教育儿子赖瑾。赖瑾参加光绪二十九年(1903)会试,中得进士。次年,被清廷选为公费留日学生,攻读政法专业,归国后,先后出任吏部侍郎、广东德庆知事。
赖瑾会试的主考官是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孙家鼐。光绪二十九年(1903),孙家鼐出任会试主考官。当孙家鼐发现新晋进士中赖瑾的父亲是赖鹤年时,对这两位来自偏僻西南的才子心生敬意,欣然题赠“父子进士”。赖氏父子感激不已,刻立匾额,悬挂家祠,以示纪念。
孙家鼐是清朝著名书法家,其行书流畅洒脱,充满风神,或多或少参以楷书笔意,但又不失端庄稳重,墨色浓重。他的书法作品完全展现了笔墨与时代的共鸣,受到“馆阁体”风格影响。然而,在书写过程中,其有赵体行书的动感之美,也有董其昌的书道痕迹。他将众多书法家的长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超越时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