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石匾。右款小楷,为“鹤皋山长大人正”;匾心为正文,楷书,内容出自冯桂芬政论文《采西学议论》,乃冯桂芬对当年西学翻译“通事”的看法;左为落款:“录林一先生。次同治四年 燮臣孙家鼐”,下钤印两方:燮臣、孙家鼐印。右款中的“鹤皋山长大人”,指的是当时在汉江书院讲学的雷以諴。说起雷以諴,就不得不说一说汉江书院。
汉江书院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学者葛寅亮创办的。太平军进入武汉后,将书院烧毁。同治元年(1862),湖广总督官文联合地方乡绅集资重建。同治三年(1864),孙家鼐出任湖北学政。此时江汉书院实行山长制,山长名雷(1806-1884),字春霆,湖北咸宁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历任刑部侍郎、太常侍读学士。太平天国时,在江北大营协办军务,积极替朝廷筹饷镇压太平军。同治元年(1862),因事被免职,开始其书院讲学生涯。孙家鼐题赠此匾,雷以諴正在江汉书院掌院,故称其为“山长大人”。
孙家鼐节录冯桂芬《采西学议论》关于“通事”一段,表明自己对“通事”身份的态度。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关头,为后人留下了当时封建士大夫对这一新鲜事物的典型看法。
通事,在当时是外交翻译兼顾问的角色。晚清时期的通事,一开始专指广州贸易制度下受行商管理、充当中外贸易之间的语言沟通人士。他们有的是曾经去过东南亚等地经商的华人,有的是跟随西方人在海外生活数年以后归国的华人、华侨,有的是长期生活在广州、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其成分复杂、水平不高,大部分人仅具备粗浅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从现象上看,通事口操外语,成日与外国人为伍,被晚清官民普遍视为“汉奸”。
孙家鼐书录冯桂芳《采西学议》中的这段话,表明对这一观点的赞同。后经孙家鼐、冯桂芬、李鸿章等人的竭力提倡,北京、上海各地陆续兴办规范的翻译培训机构,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