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易,尤其是古人著作,隔着时空,“今人不见古时月”,要想与古人通畅对话,不仅仅需要一些语言上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博览群书,仔细研读,以防望文生义。
《韩非子》记载: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虁有一足。’非一足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公问孔子:“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对有学识的人的作用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说他只有一只脚啊。”
孔子理解“夔一足”的故事近乎公案流传。无独有偶,《吕氏春秋·察传》也有一个类似的记载: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善于讲故事说道理,这段话说: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派一个人专管外出汲水这件事。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便告诉别人:“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这是望文生义惹出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