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半个世纪前,一个少年,或者说一个准少年,他想读书。
之所以说是“准少年”,因为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有点长,也有点模糊,因此,最早的时候,他或许还没有达到少年的年岁。不过,如果从心智上判断,或许他早就是一个少年了,艰难的日子逼人成长、促人早熟。
家里几乎没有可读的书。
空空的书架已经成了杂物架,药箱、日用品,各种瓶瓶罐罐,整整齐齐地放在上面。
只有几本专业书,但他看不懂。他的父亲是个剧作家,他的母亲是个教师,但他们都很忙碌,时常还会焦虑、烦躁,很少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少年的寂寞。
于是少年开始自己想办法,寻找他喜欢看、看得懂的书,或者在一些不好看的书里寻找比较好看的段落和故事,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家附近的房产局院子里有一排读报栏。
少年有些欣喜,因为那些报纸上除了文章、报道之外,还有不少图片,有时,没准还有一整版反映那个年代各地“新面貌”的照片与绘画。可以说这些照片和绘画,启蒙和格式化了他的审美,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能够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但又会排斥一些美术作品,后来他知道了,这是早年的学习与摸索的功劳和问题,仿佛是一个婴儿吃了有些问题的牛奶,长大了,也长残了。
后来,少年又发现了许多有关外事往来的新闻和报道,并渐渐地喜欢上了。由此他了解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概况,包括全称、简称、国旗、国徽、首都、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阁下、先生、夫人、女士、小姐”一类的词汇也在他脑海中扎下了根,朦朦胧胧的他有一种感觉:世界很大很精彩,而人们客客气气地相处似乎更好。
那个时候,少年个头不高,识字不多,胆子特小,每次进出房产局院子时总是怯怯的。同时他也摸准了什么时候读报栏前的大人最少,而几乎每天必定要去看报纸也成了他最为开心和刺激的事。
有一年,少年腿摔断了,待在家里不能上学,白天大多数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后来他找出父亲的一些戏剧专业书,包括一套四本的西北某省搜集整理的有关杨家将的剧本集,其中内容有很多重复部分,看起来乏味无趣,即便如此,他还是把它们看完了,对于父亲从事的戏剧创作以及传统剧目的整理有那么一点点的认识和了解。
少年记得很清楚,有一个同学带了一本气象学方面的普及图书,图文并茂,每一则民间谚语都会配上相对应的照片,他一下迷住了,借了这本书看了很久,因此了解了不少气象知识。
渐渐地,少年有了越来越多的借书渠道,在少年看来,只要好看,什么样的题材都没有关系,从开始文史的、战争的、谍战的书,到后来百科探秘的、科学普及的、世界知识的书,他都会看,遇到喜欢的书,他会想方设法寻找同一个作家、同一类题材的书,继续读下去。
比如家里原来有两本小册子:《唐诗一百首》《宋诗一百首》,少年把《唐诗一百首》全部背下来以后,又去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里的一些诗作,后来他又迷上了《唐宋词一百首》,缺乏很好早期教育的少年如饥似渴,有一些饥不择食。
开始时,少年还会得到一些比之前有些改变的新书,慢慢,他学会了选择,选择性地阅读,选择性地吸收。后来,越来越多的书被允许重印和出版,少年感觉自己一下子闯入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也明白了什么是小说、什么是散文、什么是诗歌,什么是社科书,什么是科技书,读着读着,少年有了自己的喜好,也渐渐学会了鉴别和判断,他又有了新的想法。
父亲读过很多书,于是少年就跟着父亲后面“读书”。
所谓“读书”,就是父亲说,少年听,诗词、掌故、故事等等,都是这样。有时候父亲也会写出来,让少年看,一张张纸片积攒起来,就是一本书了。
父亲教少年读诗,常常是应时、因事,将一些同一主题的诗歌作品放在一起,分析、比较、鉴赏,让少年印象深刻,也能够记得住、记得牢。少年长大了一些后,父亲会教他读一些古文,《论语》《古文观止》等,一篇篇讲解,一篇篇背诵,虽然都没有全部教完,但为他养成一种习惯,打下一些基础。
有时候,父亲会用一种比较搞笑的腔调读书吟诗,看着父亲怡然自得、沉浸其中的模样,听着父亲旁若无人、抑扬顿挫地吟诵,少年感觉既好笑又有趣,时间久了,少年的心会安静下来,认真地去听,去感受。
父亲写过很多剧本,长的短的、各种题材都有,每当父亲进入创作状态时,少年会很安静,不敢乱说乱动,练辞练句、合辙押韵,父亲会不厌其烦,反复推敲,有时候为了唱词的平仄,父亲会和拼音不错的少年讨论,少年因此知道了一些编剧本的技巧、写唱词的门道,等到剧本演出的时候,少年会和父亲一起开心和欢笑。
他同时代的人都会时常叹息自己被耽误、荒废的十几年的时光,少年庆幸十几年间那一个个获得知识的机会和瞬间。有时候少年会想,或许是因为机会太少,他才会抓住;或许是因为得来不易,他才会珍视;或许因为有了太多的空白,他才会尽力让后来的日子充实而多彩。
但这匮乏也直接影响了他的知识结构和后来的学习与提高,为此,长大以后的“少年”常常有些失落和后悔,他时常会假设,如果当年不是那个环境和氛围,他是不是会读更多的书,懂得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也许是这样吧,他对自己说,或许,也不一定。
是啊,关于人生,谁又能做出准确的假设和预测呢,况且读书这件事,不仅仅是由环境和氛围决定的,真心喜欢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