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陋室铭》:失意与磨难中的光华
□贺震
  在中国的文化遗迹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第,它们或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或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即使以“草堂”名之的成都“杜甫草堂”也已被后人铺陈成一片蔚为大观的园林,亭台楼阁、通幽曲径、小桥流水、夹道红墙……面积达数百亩。而有一处居所,它不仅不豪华、不气派,甚至可说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扬千载。这就是唐代诗人、散文家刘禹锡曾经居住过的“陋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通篇仅81字,凝炼至极,文德并茂,字字珠玑,如金石掷地,千百年来余音不绝。
  早就闻知文中所记的陋室,在安徽省和县历下镇,于是,在一个周末,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虔敬心情,驱车前往拜谒了这座简陋了一千多年的心中圣殿。
   逆境中的赞歌
  在城东南一隅,我们找到了被鳞次栉比的住宅楼和商业大街团团包围的陋室公园。公园不大,占地仅50亩,堪称袖珍。公园正门为牌坊式门楼,重檐翘角,气势轩昂。走进公园大门,迎面一湾浅浅的呈月牙形的水塘,簇拥着一座小小的山包。那小小的土包便是“仙山”。那片水塘,便是明代正德年间修筑的“半月池”。临流亭独立仙山东端,有风乍起,犹如舟移。转过仙山,一片素雅平常的平房静静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小院青砖门楼上由诗人臧克家题书的“陋室”二字,告诉我们这里便是名满天下的陋室了。
  陋室系一组三合院,三幢九间,分主室与偏室,由正房、东西厢房和门廊组成。呈品字状排列的三组房屋,斗拱飞檐,白墙黑瓦,典雅古朴,静谧灵秀。小院绿茵遍地,含英蕴秀,似乎飘着浓郁的翰墨馨香。院内东侧小巧精致的亭内,立有《陋室铭》碑石,上刻《陋室铭》全文。室西有“龙池”,清澈见底,四季不竭。
  走进陋室,但见正厅中央迎面矗立着刘禹锡仿青铜立姿塑像。主人公一袭长袍,头戴方巾,清癯消瘦,目光炯炯,仿佛正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注视着苍茫大地;塑像上方高悬着“政擢贤良”匾额,是后人对刘禹锡人格官品的崇高评价和由衷赞许。
  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陋室铭》的呢?穿过一千多年的时光隧道,重返刘禹锡当年所处的李唐王朝,我们发现这篇著名的铭文竟是被气出来的。
  公元805年,刘禹锡与柳宗元等正直之士一道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以反对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为主旨的“永贞革新”,惩办贪官污吏,削弱藩镇势力,整顿财政,打击宦官。新政给老百姓带来新希望,但不可避免地触犯了当朝达官显贵的利益。权贵们便在唐德宗面前讲刘禹锡等人的坏话,皇帝听信谗言,把刘禹锡贬官外放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刺史。
  本来,按照当时官员的待遇标准,刘禹锡在衙门里可以住三间大房子。可是,和州的长官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因见刘禹锡被贬失势,就处处刁难他。策知县假说衙门里的房子破,不好住,叫他住到南门外去。刘禹锡知道策知县同朝廷里的保守派乃一丘之貉,也巴不得同他分开住。因此,他什么也没说,就搬到南门外去住了。南门本是个好地方。刘禹锡的住处正对着一条叫历水的大江,整日舟来船往,热闹非常。刘禹锡这时虽被贬了官,但改革的雄心未泯。因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房门上,以抒心志:“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事很快传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一听,非常生气。好你个谪官刘禹锡,不闭门思过,夹起尾巴做人,还思争辩?!那好,我倒要看看你到底低不低头!策知县叫来书丞,传命刘禹锡从南门搬到北门去住,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为一间半。刘禹锡知道,这是策知县故意给自己颜色看,也不多说什么,就搬到北门去住了。北门也有一条河,叫德胜河。刘禹锡住的这一间半房子正好也在河边,河面水平如镜,夹岸杨柳绽绿。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这事很快又传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一听,又叫来书丞,命他到城中寻一处更小的房子,让刘禹锡立即搬过去。
  就这样,刘禹锡来到和州不到半年,被迫连续搬了三次家。这第三次搬入的是一处又旧又小的房子,里边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刘禹锡十分气愤,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为这间简陋的房子唱赞歌。
   失意里的诗意
  这事又被报到策知县那里,策知县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两句话特别生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房子虽然简陋,但由于我刘禹锡道德高尚,住了便使它散发出芳馨。可策知县再也想不出别的打击报复办法,只好作罢。《陋室铭》就这样诞生并流传开来。大书法家柳公权闻知敬慕不已,遂亲书成碑。原碑现已无存,陋室也早已被毁。现在的碑是1987年修葺陋室时,由安徽书法家孟繁青仿柳体《陋室铭》碑重新书写刻制的。现在的房舍乃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并几经修缮。
  细读《陋室铭》,不觉陋室何陋,但觉此室之雅。有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等旷达致远,何等不同流俗。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怎能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面对炎凉的世态、坎坷的仕途,他作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他用“德馨”鼓舞自己的斗志,用“苔痕”“草色”“素琴”“鸿儒”装点自己清寂的生活,用“无案牍劳形”安慰自己屡受排挤的压抑。诸葛亮、扬雄是他心中的楷模,孔子的德行功业更是他追求的目标。那简短的铭文,哪里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分明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是一颗暂时落寞的灵魂在艰难世事中的顽强抗争,是一颗渴望建功立业超越平凡的心灵的坚韧呼唤。而历史见证了刘禹锡的坚毅和勇敢,陋室之中他不曾沉沦。刘禹锡为官,清廉无私,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为文,超凡脱俗,大智大睿,为后人留下许多朗朗上口、富含哲理的诗文。
  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恰逢大旱,土地龟裂,十塘九干,百姓生活极其困难。他一边向朝廷如实奏报灾情,请求调运赈灾粮草,一边深入乡间访贤问计,并颁布政令,千方百计帮助农民生产自救,渡过难关。若干年后,他被贬连州刺史,生命再次跌入低潮。在连州这个当时地偏人穷的地方,刘禹锡在穷困中依旧践行着“兼济天下”的理想。沉吟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啊!他在沉默中等待,等待爆发、等待崛起!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蚌病成珠,英雄多难。刘禹锡的这篇绝世妙文,同样也是失意与磨难中放射的光华。人世沧桑,策知县早已化作尘土,而由他催生的《陋室铭》却流传千古。
  《陋室铭》之美之妙全在于一个“德”字,字里行间体现的是作者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乐观精神,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和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操守。在坎坷人生中,始终保持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迁的气概和超越苦难的哲人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孔子曾动情地夸赞他的学生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身居陋巷,他却“不改其乐”。就是由于颜回追求的是道德修养的崇高,而非物欲的满足,与孔子所倡扬的君子人格完全契合。《陋室铭》结句的“孔子云”,在《论语·子罕》中的完整文字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是啊,颜回居破屋陋室不觉其陋,有着同样高洁情操的刘禹锡虽居陋室又“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