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包青天廉政文化公园。
原定远县衙内的包公井。
包青天廉政公园内的判虎台。
包公,名拯,字希仁,合肥人,于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前后为官26年,终年64岁。当时,人称包公、包龙图、包待制等,为宋代名臣,后世赞扬他是“包青天”,有关他的民间传说、影视作品、家风家教故事等甚多。目前,在包公出生地、安葬地以及为官地就建有肥东县包公纪念馆、合肥包孝肃公祠、定远县衙、肇庆(宋朝称端州)包公祠和包公井、开封府等纪念设施,可见包公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千百年来,包公之所以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和传颂,是因其身上有诸多鲜明生动的闪光点和人物特质。
包公之孝 宋朝时,常以孝行识人,包公更是以孝为本,与包公同朝为官的一代文宗欧阳修就曾评价包公“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因孝得荐。包公生于书香门第,父亲包令仪也是进士出身。“父母在,不远游。”年轻时,包公就在庐州香花墩发奋苦读。正因为包公品学兼优,颇得当时庐州知府刘筠赏识。包公后来考中进士,因父母年迈不愿远离,辞官不就,在天圣七年因刘筠举荐,包拯才同意在离家不远的定远当县令。
辞官侍亲。包公孝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辞官侍亲。包公二十八岁时一举中甲科进士,朝廷授官建昌知县。为了照顾父母,又要求改官和州税监;父母因年高“犹不乐远行”,包公毅然决然选择辞官归乡,侍养双亲,先尽孝后尽忠。因为包公做人的原则是:为父母尽孝之日苦短,而为国家尽忠之日方长。“后数年,亲继亡”,包公又为父母各守墓三年。就这样,包公奉亲尽孝整整十年,直到三十八岁时才接受朝廷差遣出任天长知县。
朝廷认可。包公孝名从其谥号也可得到佐证。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包公去世,《包公墓志铭》述其“竭力于亲,尽瘁于君”,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谥孝肃是指包公生前以孝为本、公廉正直、明信威严、勤政爱民。而“孝”在“肃”前,足见朝廷对其孝行的充分认可和褒扬。
包公之忠 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始,包公正式从政。他尽忠职守,上忧庙堂,下安黎民,可谓勤政恤民,夙夜在公,是古代循吏的典范。从任定远令开始,包公先后知天长、知端州,接着进京任监察御史,继而出任京东路转运使、陕西路转运使,返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知谏院,又知瀛州、知庐州、知池州,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最后做到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每到一处,都刚正不阿,政绩彰显。尤其是在做地方官的十年时间里,包公总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名副其实的父母官。
在端州时,为解决当地居民饮水问题,包公在城内外一共打了七口水井,百姓感激涕零,呼为“包公井”。
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包公回到家乡任庐州知州。他免除苛捐杂税、救济灾民、解决粮荒,为家乡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据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一次,包公的从舅犯法,仗势霸占了乡民田产,因县、乡不便处理,对方告状到庐州府。包公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直接把从舅传到大堂审问,待弄清原由之后,按照当时律法,命衙役当堂把从舅打了一顿板子,并勒令退还所占人家田产。这就叫“外甥有理打得舅”,以后包公在家乡的亲戚故旧都不敢仗势欺人。
包公是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被任命权知开封府的。开封府是北宋管理首都的地方行政机关,属京畿要地,任务繁重。开封府的铜官印,因为磨损厉害,每年都要换一颗新的,每月用秃的毛笔就有一箱。包公刚一上任,正遇上开封连降大雨,造成惠民河水暴涨成灾。包公一面组织军民抗洪救灾,一面查找惠民河连年泛滥成灾原因,以便根治,永绝水患。经查,原来是京城中官僚权贵在惠民河上随意修建亭台楼榭侵占河道,造成水流不畅,形成堵塞所致。包公果断下令,将所有跨河的违建统统予以拆除,以疏浚河道,终于一劳永逸解除水患,百姓拍手称赞。
包公之能 包公断案。断案是地方父母官的主要职责。包公断案如神,有案必破,史书记载的就有智断“冷清案”、速破“匿金案”、巧破“牛舌案”等。包公出任定远县令期间,还留下了《判虎》《断乌盆》《斩黑鱼精》《斗庞三甲》等20多个有关断案的民间传说故事。
出使契丹。宋仁宗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任命监察御史包拯为贺契丹正使。包公胆识过人,大义凛然,多次机智化解契丹的捉弄和刁难,维护了北宋王朝的尊严利益,令契丹上下惊叹佩服。临别之际,契丹人心有不甘,再次挑衅。他们告知包公,说他们得到情报,雄州城(位于宋与契丹边界,属北宋)最近把东南方向的便门打开了,目的是引诱接纳契丹的叛逆者,想借以刺探契丹的情况,请宋廷作出解释。包公回来后,进行了详细了解,并向契丹作出正式答复,说:“雄州近日不曾开门”,并说:“此事不足凭。设使雄州诱纳奸细,自有正门出入,何必创开一门?北朝(契丹)涿州等处亦尝开门,本朝岂可言议?”包公一席话,义正辞严,有理有据,令契丹外交使臣无言以对,一场一触即发的外交冲突甚至战争就此化解。
为国理财。包公是宋代著名的政治经济改革家,前后六次担任三司户部副使、三司使等理财官。他一心为国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重大贡献。他主张“以民为本,宽民利国”,“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三者不失”。为此,包公采取免除百姓欠赋、开义仓赈济灾民、取消苛捐杂税等积极措施,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另外,包公上奏朝廷请求将“榷盐法”改革为“通商盐法”,改“科率”为“和市”,活跃了商品经济,减轻了百姓负担;北宋至仁宗时期,机构官员庞杂臃肿,部队士兵人多力弱,各项费用五花八门,国家已不堪重负,财政十分困难。针对这一弊端,包公采用“开源节流,勤俭持国”的政策。例如:包公令河北数百万顷牧马地由百姓租种,既让百姓得利,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包公停项目、裁冗兵、限“三公”、止内降(指皇帝乱批条子),大兴节流之道。开源节流的政策施行两年,成效显著,缓和了当时北宋财政紧张局面。
包公之廉 廉,既是包公的底色,也是包公的本色,更是包公的特色。同时,廉也是孝肃家风的核心内容。包公有句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立朝刚毅,铁面无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代廉吏典范,后世为官楷模。
一诗一文显风骨。包公为后世留下的诗文不多,现在能够见到的是《书端州郡斋壁》和《包公家训》。包公留下的诗与文足以体现他的廉洁清正,洁身自好,也像他为人一样正气凛然。他在端州做官时,写过一首明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在这首诗中,包公以“清心”“直道”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并以“秀干”“精钢”自比,以史上人物自勉。
包公不仅清廉自守,躬身力行,“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而且特别注重对子孙后代及家族成员的警示教育,树家风,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集》)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包公权知开封府后,改革诉讼制度,敞开府衙正门,允许百姓直接走上大堂告状,省去了原来状纸由衙役负责接收转呈、让百姓花钱找关系的麻烦,包公亲自接纳状纸和倾听苦主自陈冤屈,有案必破,不通关节,公正廉明,惩恶扬善,吏民畏服。当时京城传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老百姓如果打官司,再不用打通关节门路,因为有像阎罗一样的包公能为广大百姓做主。
“五百年来一瞻拜,慕公谁是继公人?”作为“立德、立言、立行”三不朽的著名历史人物,千百年来,包公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包公文化在海内外热度不减。作为包公故里,我们更应充分利用包公名人效应,打好包公金字招牌,深入挖掘包公“孝、忠、能、廉”等品质内涵,进一步宣扬包公文化和孝肃家风,使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