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古物溯源
歙砚“庙前青”
□洪波
  在我所见过的歙砚中,其石质多为乌黑发亮或乌中透碧,但我有幸品赏的这方歙砚却与众不同。此砚通体青碧、石质莹润、纯净空明,为砚中极品。其背面篆刻的文字,一下吸引了我:“庙前青不可多得”。砚台主人是歙县岔口镇庙前村人,这是他从老家砚坑中精挑细选出来的。
  说起“庙前青”,好多人都认为出自婺源砚山老坑。网络上,一篇名为《歙砚“庙前青”的历史与神话》的文章,引起我的极大兴致。该文作者曾两度到龙尾山采风,认为“庙前青”出产于该地似嫌牵强。宋代曹继善《辨歙石说》云:唐(唐询)在金陵同僚处曾“见一砚,方四五寸许,其色淡青如秋雨新霁,远望暮天;表里莹洁,都无纹理,盖所谓砚之美者也。云得于歙,不知出于何坑,今不复有”。
  《辨歙石说》中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说到此方歙砚便是庙前青,但其描述基本吻合前文所提那方砚石,而与我们日常所见的婺源砚山庙前青有很大差别,砚山的石质属于带状纹,颜色深沉,黑中透碧或黑中透红。由此猜测,此方砚台并非出自江西婺源砚山老坑,极可能就出自今天的歙县境内。
  说起歙县庙前青,就不得不提及原三三二地质队工程师程明铭。1982年3月程明铭和时任歙县工艺厂厂长叶善祝等,对歙县庙前青进行科学鉴定、化验分析和工艺制作,随后,程明铭编写了《安徽省徽州地区岩石普查评价报告》《安徽省歙砚石料评价技术要求及天然纹饰的研究》等科研报告。程明铭不仅在这两份报告中对庙前青作出了科学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其撰写的《中国歙砚研究》《歙砚丛谈》《中国名砚》等著作中,也都涉及到了歙县庙前青这一独特的砚石名品。
  1980年歙县博物馆收购了一方唐代“风字形出土歙砚”,石质青灰,有银丝。程明铭在岩石调查中,将歙县庙前坑所采的砚石通过鉴定分析标本和此方古砚相比,两者石质相似。程明铭也曾多次在婺源砚山一带进行砚石调查,一直未见到青灰色砚石层,他说砚山一带砚石都呈灰黑色。程明铭由此推断,“庙前青”砚石,产于歙县,而非江西婺源龙尾山。程明铭的这一科学推断,让歙县庙前青开采历史由此追溯到了唐代。
  歙县岔口镇庙前村,据当地人讲庙前是因村子坐落于古庙前而得名。古时庙前村口有白云庙和河壁庙,因无人修理,倒塌于1958年。当地有谚曰:“庙前十八灯盏,金村(庙前隔壁村)十八个砚台。”我未曾去过江西婺源龙尾山,但从阅读到的相关文字资料可知,龙尾山没有“庙前”这一地名,也未曾收集到早于歙县庙前的庙宇历史文献。从这一点上讲,歙砚“庙前青”名字更贴合歙县庙前坑砚石。
  总而言之,歙县庙前青与婺源庙前青在石质上差别很大,不能概而言之“庙前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