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知名教育家水梓140周年诞辰。合肥人蔡晓舟,和兰州人水梓有过一段因缘。
水梓在清末科举考试中曾是县试第二、府试第一、院试第一,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返乡任教。蔡晓舟早年客居兰州从事新文化运动时,广交当地教育界人士,如省立一中校长水梓;又通过水梓结识了省立师范校长兼女子师范校长邓宗。循化人邓宗作为甘青宁一带第一代大学生,致力于教育兴邦。作为“示范”,邓宗让女儿邓春兰和侄女邓春藻、邓春芩首批入学。
蔡晓舟在邓家见到邓春兰,他对这个好学上进的新潮姑娘很欣赏,他们经常漫步在黄河之滨、金城关下,热烈地谈论白话文写作、发展教育和男女平等等问题,邓春兰对饱学的蔡晓舟从敬仰到渐生爱慕之心。1916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五),31岁的蔡晓舟和18岁邓春兰结婚。水梓作为证婚人,见证了这场轰动兰州城的婚礼。
五四前夕,水梓和黄炎培、袁观澜,陈筱庄、王天柱等人参加由北京政府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西欧北美诸国考察。回国后他们一行先在北京总结并做了一系列宣讲。水梓回兰州后把途中口占的一首七绝书赠蔡晓舟:
扁舟一叶我还家,九曲黄河万里沙。
时有南来无数雁,相倚明月宿芦花。
诗中“九曲黄河万里沙”引刘禹锡原句。旧时兰州交通闭塞,从北京到兰州,骑马、步行、乘羊皮筏子,往往要两个多月。诗的跋文显示,水梓返乡走的是北路,即“取道河朔”,经绥远、内蒙古、宁夏回到甘肃,时间当在1921年(辛酉)鸿雁翱翔、芦花飞雪的初秋。旧时文人函札抬头多尊呼为兄,而水梓之所以称蔡晓舟为“老棣”(老弟),不仅仅系他长蔡晓舟一岁,还因他是蔡晓舟和邓春兰的“媒人”,所以也就不客气而“摆摆谱”了。当然客套话也有,“两正”即诗文和书法皆请指正。落款中“楚琴”为水梓字,押“楚琴私印”章。
再说蔡晓舟和邓春兰。婚后不久,蔡晓舟到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做了半年咨议,后去北京大学任职兼做白话文研究。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和表弟杨亮功(今巢湖市人)擎旗打头阵,并于同年8月最早采写并出版《五四》一书。时在兰州的邓春兰在蔡晓舟支持下,致信蔡元培,要求“国立大学增女生席……春兰并愿亲入此中学,以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蔡晓舟还把邓春兰拟就的《请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暨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要求“大学添我女生席”转给新闻媒体,经北京《晨报》和上海《民国日报》发表,立即得到社会各界和名流学者的支持和响应。1920年2月,北京大学经考核招收了王兰、邓春兰、奚浈、孟晓园、韩恂华、赵懋芸、赵懋华、杨寿壁、程若勤(歙县)等9名女学生,她们成为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蔡晓舟也在他主办的《新安徽》上发表文章,遥表祝贺。
蔡晓舟1924年入党,是安徽早期党团组织创建人之一。他曾刀断一指,“誓死筹办安徽大学”,担任“期成会”主任委员。他写出《国语组织法》,蔡元培作序,誉其为近代中国第一部文法书。其中首造“哪”字,以期把早期白话文“那”的两个语义区分开。水梓后来曾短期任过安徽省政府秘书长,1949年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甘肃省政协常委。其子女八人多从事教育工作,次子水天明是兰州大学外语系教授、甘肃省外国文学会会长。水天明三子是英语娴熟的央视主持人水均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