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子和她大嫂在小镇的公路边租了一间屋给来往的大货车加水、加尿素,提供快餐,快餐店是主营,加水、加尿素是附加。一开始,亲戚都不看好她们的生意,觉得她们的快餐店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小镇太小,穿镇而过的国道,眨一下眼,车子就到了小镇的尽头。靠山吃山,靠路吃路,公路两边加水的、开快餐店的已有10多家,做的大多是长途大货车司机的生意。过路客生意谁也没把握能撑多久,司空见惯的是一家快餐店关门了,另一家快餐店在爆竹声中隆重开业,歇业的大多受不了温水煮青蛙半死不活的生意,新开张的总想着公路上的车子在跑,生意还是有的。
姑嫂快餐店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才为开张夜以继日地准备。开业那天没有择日,没有花篮,没有鞭炮,也没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加水不要钱,吃饭不要钱,只图个主客两欢。两个不识字的女人,在小镇上做了一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不过,这只是图个口彩,能不能带来精彩远非这么简单。
小镇上的快餐店几无差异,新店看老店,老店都一样:无荤10元,一荤12元起步,每加一荤增加4元,菜虽然自点,但量有限。姑嫂俩不复他盘,不蹈旧辙,她们牢记古训:三分利胀肚皮,七分利饿死人。薄利经营,加量不加价。每天2荤4素1汤,菜自选,饭自盛,不限量,管吃饱,每人12元。长途司机吃惯了路边的百家饭,既想吃好,又想吃饱,还想有选择的自由,姑嫂快餐店正好迎合他们的心理。
不落窠臼,守正出新,姑嫂俩是想站得住脚,有生意可做,然而开店容易守店难,第二天做了100多元的生意,第三天做了200多元的生意,第四天做了几十元的生意……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着川流不息的车子,想着冷冷清清的生意,不免有些焦虑:“这样下去,所挣的钱只够付房租。”
唯一让她们心生希望的是进店的师傅都说店面干净,消毒柜里碗筷卫生,菜也烧得好吃。一位去浙江舟山运海鲜的师傅说:“在这儿吃饭有种家的感觉,我们跑长途的要的是随意和温馨。我以后会把路上的饭留在这里。”这留的是饭,也是口碑,口碑在,生意就在。
“做生意,先做口碑。”这话点醒了姑嫂俩。怎么做?做别人做不到的。小镇上所有的快餐店都在晚上12点之前熄灯打烊,姑嫂快餐店24小时不关门。一天下着小雨,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一个师傅看到店里门开着,灯亮着,将货车停在门口,问有没有饭吃,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饥肠辘辘的他一连说了几个“谢”字。比这更迟的一次是凌晨4点了,一位北方师傅问下不下面条,可不可以炒个菜,小姨子笑着说:“我一夜没睡就等你这生意,哪有不做的。”这话听起来有点讨好,又何尝不是真情?
人心都是肉长的,血肉之躯哪个不重感情?姑嫂俩一个前半夜,一个后半夜,守着开着的门,守着亮着的灯,守着别人不愿意做的生意。
一天比一天火红的生意,让姑嫂俩忙得不亦乐乎。她俩暗自庆幸:当初租房时幸亏选了小镇最靠边的一家,否则长途大货车往哪儿停?都说过路客的生意做一个丢一个,愿来不来靠天意,其实不然。许多跑长途的都在一条线上,今天来了,说不定哪天又来了。即便不来,生意也要靠诚信一直做下去,很多时候做生意就是做人。
姑嫂快餐店,只要是素菜,上午炒的不会留到晚上吃,下午炒的不会留到明天吃,错过了时间,剩下的再多也会倒掉。没有人监督,姑嫂俩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倒掉的是一份多余的收入,赢来的却是一份难得的诚信。喜欢吃粉蒸肉的,夹了三五块,笑着说要加钱;喜欢吃当地鲳条子鱼的,夹了五六条,也说多付钱……一听说多付钱,姑嫂俩比买单人还急。不收钱的臭腐乳、咸豇豆,一些师傅吃了,还想买一些带着,姑嫂俩自然是免费赠送。
由于便宜,讲信誉,附近的熟人常到店里订快餐。老食客留住了,新食客不断增加,姑嫂快餐店的生意出奇的火红。酒香不怕巷子深,谁也不会想到小镇最偏远的快餐店是生意最好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