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现代文学课》这本书,最近一两年我已反复阅读了两三遍,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通俗又形象,言简而意赅。
如此别开生面的解析与概括,在当代学者中实在是少之又少,于是就牢牢记住了许子东。
许子东,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天台人,早年求学于华东师大,师从著名学者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了“新人文论”系列。后到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教授,一九九三年受聘于香港岭南大学。著作还有《许子东讲稿》,以及《呐喊与流言》《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等,此外,他还是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常驻嘉宾。
我忘了当初是怎么“遇到”许子东的。今年暑假,我又开始阅读他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厚厚两册855面,我却不觉其厚,沉浸其间,七八月的酷暑也就浑然不觉了。
我总觉得一个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该要熟读这两册书,“本书尝试回到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梳理背后的文学史线索……从作品出发而不是从作家或理论出发”,通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懂得了阅读:基于文本分析文学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20世纪中国小说,我阅读过一些,然大多是入宝山而空手返,所获不多;此次阅读《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顿时就产生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又像是被许子东打通了经络一样,浑身通畅,快乐无比。如其解读钱锺书《围城》的小标题:
一“中国近代文学中……最伟大的一部”?
二如果你是方鸿渐,你会怎么做?
三方鸿渐为什么不喜欢“女博士”?
四方鸿渐的校园与婚姻
五《围城》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成就
从所拟的小标题来看,作者所谈,无一不是你我所感兴趣的,然又超出了我们的期待。再如《边城》:
一条官路,一个地方,一条小溪,一座小塔,一户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假如不算这个“有座白色小塔”,也是“七个一”。文笔和画面清淡朴素。为什么这么一个偏僻山村的老人、少女、黄狗的故事,会成为30年代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为什么这么边缘的故事,这么冷僻的人和事,竟会影响社会的中心和时代的主旋律?
作者逐一回答这些文学现象时,却又远不止于这些,他立足文本,善于联系,更擅长比较。他在比较中分析,在分析中呈现他的阅读所得与所思,比如他概括《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评价丁玲“创造了延安文艺最好的成绩”……若说小说文本是一个个“点”的话,那么许子东教授呈现给读者的,就应是由这些“点”不断漾开的波,前波叠了后浪,渐渐地就形成了长江大河。
于我而言,许多书我原可以不读,但《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则不能不看。如今读了之后,我又不由自主地去读那些小说文本,乃至于重读。而重读小说文本,似回味,但更像是验证,时不时地我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若用陶潜的话说,应该就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有网友说,若将许子东的《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照着读,乐趣会更多,我深以为然。夏志清意识形态鲜明,评价有失公允,且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涵盖不如《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广,解读没有许子东细致;夏志清与他著作中的绝大多数作者素未谋面,点评分析不如许子东温暖。许子东亲历了半个世纪,和多位作者有交往,有些还是好朋友,书中的轶事更见温度,笔下的作者更为丰满更加立体。
面广,细致,温暖,有哲思,就是我阅读《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后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