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狼巷迷谷纪行
□谢鸿
  暮春浅夏,空气中弥漫着植物萌发的清香,连阳光都是肥美的,这时节十分适合外出旅游。但我们却不能跑远,因为此次出游带上了岳母,她老人家80多岁了,走不得长路。于是,我对妻说,就在周边转转吧!妻点头同意,由儿子开车,直奔凤阳的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景区,位于凤阳县城东南,开车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入门处,山石筑起门楼,上书“狼巷迷谷”四个大字,引得不少游客在此驻足留影。越过大门往里走,眼前豁然开朗,周边高山深谷纵列,气象万千。我们踽踽而行,沿途密密匝匝的都是树,恣意地绿着、美着,走在这样的路上,仿佛能感受到初夏时节那股徐徐上升的气韵在流淌,免不了要多呼吸几口,这样可以将自然纯净的空气吸进肺腑,深呼吸一下,你会感到胸腔里满满的都是凉爽甜润的惬意。
  这里不仅树多,还有诸多藤蔓,有攀附着树生长的,有垂伏地面的,老的、新的、粗的、细的,似狂蛇乱舞,若蛟龙腾云。藤条上的叶子不大,泛着淡淡的绿,轻盈、柔润、充满诗意。有年轻人坐在藤条上打秋千,我也聊发少年狂,试着坐了上去,来回荡了两下,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几岁。抬头望天,蔽日的绿将万物都融在了里面,将初夏的元素抒发得淋漓尽致。人若在这里待久了,猛地起身,便有幽碧的影子重叠了跟着,还有深深浅浅的植物气味也跟着,舒服极了。
  沿山路前行,渐至高处,瞬间听到水响,抬头观望,眼前铺展开一幅写意的画面,但见飞瀑如练,琼花四溅,自山角处奔腾而下,像是一首诗,又似一曲歌,平平仄仄,起起伏伏,随脉率而动,扣人心扉。
  拾阶而上,不过百米,至禅窟寺。据传,当年西王母赐给汉武帝蟠桃时,途经此处撒下遗种,寺成之后,因满山桃花,故取名桃花寺;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寺名屡屡更换;隋代,钟离刺史游览至此,看见“僧方唐持率甚严,每行路有虎随之”,寺名改为虎窟寺;至唐时,因唐高祖李渊祖父名虎,为了避讳更名为蝉窟寺;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来游,取在洞旁参禅的意思,遂挥笔改名为禅窟寺。
  寺不大,依山就势,悬崖而建,我们转过大雄宝殿,向后山登去。行不多会,在崖山上见一石亭,乃重修的“贮岚亭”,亭旁就是“玉蟹泉”了,泉水清澈,光洁如镜,可以照见人影。听说泉眼是直通淮河的,因里面青蟹如玉,故苏轼题了“玉蟹泉”三字。泉的上方,唐宋诗人骚客的题刻很多,书法形式各异,流派纷呈,真、草、隶、篆、行、魏碑等皆有,堪称书法艺术宝库也。
  玉蟹泉的边上有一天然溶洞,为“禅窟洞”,全长三千多米,现仅开发五百多米,是寺内和尚坐禅诵经的地方。据载,洞内四通八达,“有石观音像,左右壁作狮形及石凳、石棋子,皆似,人常凭玩者。深邃处有桥,流水潺潺可听,多石燕迎人。人不能尽窃其奥”。我们进入洞里,里面别有洞天,大洞连着小洞,洞洞相通,钟乳石景观形象万千,让人叹为观止。石壁上刻有佛像,在灯光水汽的弥漫下,显得仙气缭绕。
  出洞口便是山顶,微风拂来,心旷神怡。登高望远,群山含翠,沃野千里,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的诗“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稍作休息后,我们开始奔向下一个目标——狼巷迷谷。
  狼巷迷谷,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狼走的道,如今,狼群已难寻其踪了。这里山势刚韧,遍布着灰褐色的山石。可能是长期的风化与水蚀的缘故,岩石变得犬牙交错、千疮百孔,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模样来,驻足观赏,有的像鹰,有的似龟,或若少女沐浴,又如农夫耕田,让人浮想联翩,深深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们在谷中穿行,如入迷宫,谷中沟壑纵横,彼此相连相通,稍不留神,就会迷失方向。这里的峡谷,恍如诸葛孔明的八卦阵,有时是一分为二,或者是一分为三,甚至是一分为四,走在里面,必须时刻提起精神,跟紧人群,按路标前行。景随人移,人为景动,谷深处抬头望天如一线,谷浅处举目观山如层峦。低头循道急行,直起身,一石摇摇欲坠几乎碰面;遇窄处,只能夹胸收腹,侧身缓慢才能通过;行走途中,山谷的上方不时有绿树闪现,松柏居多,这些树,雄伟挺拔,郁郁葱葱,为焦躁口渴的我们洒下一片绿荫,也可稍稍平复一下紧张的心情。考虑到岳母年老体弱,我让儿子时刻不离左右,搀扶着她老人家缓慢前行。祖孙二人亲密无间,遇到水涧处,儿子会蹲下来,背负着岳母跨过。
  走出峡谷,一阵叫卖声响起,让我们有种绝处逢生的感觉。抬起头,我看到太阳高悬,光芒穿过山顶的荆棘与树木,将整个天地照亮,一股蓬勃的夏日力量,正在催动着万物生长。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