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从“倒七戏”的乡土生活里接力
“庐剧”在传承中绽放新生

庐剧《牛郎织女笑开颜》。“


庐剧皇后”和热爱庐剧的粉丝们。 

  1955年7月1日,安徽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合肥地区“倒七戏”定名为“庐剧”,由此结束了该剧种延续近200年多名多说的状况。从清末禁令到扎根乡土,生活小戏硬是唱出了自己的两次辉煌。时间来到2024年,庐剧依然步履不停,上演着生生不息的生活,演绎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和魅力。
  戏名更替 
  据相关史料记载,“倒七戏”最初形成戏曲化的时间约在清嘉庆年间。1985年巢湖烔炀镇出土了一块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石碑,该碑内容是当时巢县知县陈炳所颁布的禁令,其中一条为“近倒七戏名目,最易摇荡人心,关系风化不浅……”这是现在已知的有关“倒七戏”的较早史料。至于为何叫“倒七戏”,史学界也是说法不一,而且“倒七戏”又称小倒戏、小戏,另有别称花篮戏、采茶戏、灯戏、二小戏、倒祭戏、稻季戏等,剧种名称不一。
 “倒七戏”一度没有一个权威的释名。著名文史专家戴健先生告诉记者,庐州历史上多领舒、庐、无、巢、合。据《庐州府志》(光绪二十一年刻本)载:“顺治二年乙酉,庐州府隶江南省,领州二县六: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巢县、六安州、英山县、霍山县,隶江南布政司。”又“雍正二年甲辰,庐州府辖州一县四: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无为州、巢县,升六安直隶州,以英山、霍山属之。”1956年六安庐剧源流探讨会上,有人说听前辈艺人讲,倒七戏始于霍山、六安、商城、固始一带。正因为倒七戏流行于“庐州”地区,所以定名为庐剧。
  不论如何,“倒七戏”起始于生活小戏,表演上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多是边唱边舞,生动活泼,因此很受老百姓喜欢。20世纪初,活跃在合肥地区的“倒七戏”班社就有好几个,丁建才带领的“得胜班”就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1926年合肥人虞荫生在今稻香楼附近建立了城南游艺园,邀请丁建才的得胜班来演出,观众异常踊跃,从上午9点开始全天售票,撕下的票头要整箩筐抬出,后因场地小,得胜班不得不搬到护城河边广场演出;1928年,丁建才带领戏班在一个近千人的大舞台演出“倒七戏”剧目《逛花灯》,观众看到精彩处热情高涨,台上铜板扔得厚厚一层,演员在上面一步一滑。
   两次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倒七戏”迎来了新生。1952年,皖北行署文教处接收了合肥平民剧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营皖北合肥地方戏实验剧场,并对“倒七戏”进行一系列改革,特别是移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演出,使“倒七戏”焕然一新,“十八里相送”一曲尤为脍炙人口,流行全省。关于庐剧流派问题,戴健表示,早期庐剧没有伴奏音乐,很长时间只有伴奏锣鼓。其发展过程中形成四路:西路又叫上路,六安霍山甚至英山固始;中路合肥巢县全椒;东路芜湖无为;北路寿县淮南。
  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实验剧场”改为安徽省倒七戏剧团,1955年定名安徽省庐剧团。据史料记载,1956年,庐剧参加了安徽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传统剧目《双丝带》、现代戏《李华英》等,获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等多个奖项;1957年,庐剧参加了安徽省庐剧、泗州戏赴京汇报演出团,在北京演出《休丁香》《乌金记》等剧目,并在中南海怀仁堂专场演出《借罗衣》《讨学钱》。演出后,全体演职人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随后的省会演和赴福建前线和边疆慰问解放军等,使庐剧经历了解放后的第一次辉煌。戴健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庐剧的第二次辉煌,涌现出传统剧目《白蛇传》《秦雪梅》,移植剧目《三凤求凰》《窦娥冤》,根据《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奇债情缘》,还有精心排演的现代戏《好人王科长》等等。
  改革开放后,庐剧不仅恢复演出传统剧目,还创排了现代戏,同时根据群众需求大力发展业余演出市场。戴健称这些业余庐剧团主要有三种形式:半职业性质庐剧团,艺人们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经县级文化部门考核批准;区、社、队提供资金,临时抽调文艺骨干组织起来的业余庐剧团;还有一种是“板凳”戏组,两至三人清唱庐剧,只要有条板凳给拉胡琴的人坐就行了。这些形式的演出团体证明了当时庐剧的市场和人气。
   与时俱进
  “丁玉兰等老一代名演员为庐剧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中期磁带的进入又使庐剧在新的层面上普及,一度出现洋为中用——改编自莎士比亚经典《威尼斯商人》的庐剧作品《奇债情缘》;进入新世纪,庐剧研究院等机构的成立,让庐剧研究更加专业和理论化。”据戴健介绍,在庐剧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
  由庐剧表演艺术家丁玉兰、孙邦栋主演的传统剧目《双锁柜》拍成电视艺术片;在此基础上,1985年又把影响广泛的舞台剧《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庐剧电视连续剧《情仇》,这是第一部庐剧电视剧。据档案记载,《情仇》这部由本土艺术家担任主创,利用本土资源,插上电视艺术翅膀的庐剧电视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表达中采用合肥官话和庐剧唱腔。《情仇》在1986年初由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播出,一时好评如潮。之后由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一家影视公司还购买了版权在全美播放,真正走向了世界。
  如今经典剧目移植、洋为中用的戏曲创新屡见不鲜。在当年的舞台上,也上演过庐剧演绎莎翁经典的案例。1990年,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庐剧《奇债情缘》在合肥市、安徽省成功演出后,又赴北京参赛演出,并获得殊荣。随后庐剧又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好人王科长》等多个剧目。
  2006年5月,庐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庐剧再次进入发展快车道。庐剧传承与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今年8月底,2024年安徽省“玉兰杯”庐剧展演活动暨庐剧荟萃演出在合肥大剧院多功能厅举办。四场展演中,既有《梁祝》《包公劝嫂》《盗仙草》《借罗衣》《三岔口》《讨学钱》等传统经典剧目,也有诸多新编新创的神话古装戏、现代戏等,让庐剧爱好者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庐剧艺术的独特韵味。老中青三代演员齐上阵,展现了庐剧生生不息的能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武克英、武道芳、黄冰,他们也是庐剧各路流派的领军人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