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虎形铜尊(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收藏)
荆山古名楚山,位于今怀远县县城西南、淮河北岸,“卞和泣璧”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怀远荆山。
故事出自《韩非子·和氏》: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就将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匠鉴别,玉匠仔细察看后说,“这是块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是在欺骗自己,于是命人砍掉卞和左足。楚厉王去世,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将玉璞献给楚武王。楚武王又派玉匠进行鉴别,玉匠仍然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自己,因而又将卞和的右足砍去。
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泣三天三夜,泪尽之后,继又流血。楚文王听说后,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治罪断足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样悲伤?”卞和说:“我不是为我的双足被砍而悲伤,是因为没人识得这块宝玉而悲伤。明明是宝玉却被说成石头,明明是忠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
楚文王被卞和的一番话感动,于是派玉匠对玉璞打磨加工,从里面获得一块美玉,命名为“和氏璧”。此后和氏璧成为国宝,珍藏在楚国王宫。传说到战国时期,楚威王将和氏璧赏赐给令尹昭阳,结果在昭阳府中失窃,又辗转流至赵国,由赵相蔺相如演绎了“价值连城”“完璧归赵”等系列故事。秦灭六国,和氏璧归秦,秦始皇将其雕琢成传国玉玺,成为封建皇权的象征。
与和氏璧大体同时的珍宝还有灵蛇珠,即随(隋)侯珠。随国在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春秋时期,随国成为楚的属国。传说随侯在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于是心生恻隐,令人对蛇敷药救治后放归草丛。大蛇痊愈后,特地衔一枚夜明珠献给随侯,说自己是龙王之子,感谢随侯救命之恩,特献夜明珠作为报答。
《淮南子·览冥训》将两者组合说,“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再后来,“楚璧隋(随)珍”成为比喻杰出人才的成语,其不同组合形式还有和璧隋珠、和隋之珍等十多个。
卞和泣璧的故事牵涉到三位楚王,即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根据《史记·楚世家》,楚国称王时间是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那么在楚武王之前怎么会有楚厉王呢?楚厉王即楚武王之兄,上一任国君蚡冒熊眴,“筚路蓝缕”的主人公之一。在全部先秦典籍中,只有《韩非子》称蚡冒为楚厉王。关于楚厉王的故事,除了卞和泣璧外,《韩非子·外储》还记有他自我纠错的故事。
楚厉王曾与民众有约定,如果遇到军情警报,就以军鼓为号,通知民众协同守城。有一天,楚厉王酒醉后误敲军鼓,百姓听到鼓声,纷纷聚拢城墙。楚厉王意识到错误,急忙派人制止,承认错误。数月后,楚国真的遇到危险,楚厉王赶紧击鼓示警,但百姓以为他又在闹着玩,因此没人前来守城。楚厉王只好重新申明报警信号,才使民众真正信从。这个故事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有点相像,但周幽王连纠错的机会都没有就身死国灭,而楚厉王自我纠错后,重新得到楚国民众的信任,并带领楚国走向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