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古物溯源
忆文峰塔
□陈鑫
  泱泱华夏大地,各式宝塔星罗棋布,法相庄严,殊胜无比。其中名为“文峰塔”者,更是遍地开花。中国自古文明昌盛,诗书绵延,而文峰塔因象征着智慧的圆满和文化的繁荣,因此被人们赋予了深重的情感寄托。
  安徽寿县,曾尊为楚都,历史悠久,尤以保存完好的古城墙闻名于世。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座始建于北宋的巍峨城墙的东南隅,曾经也矗有一座文峰塔。
  关于寿州文峰塔的建筑时间,有观点认为与城墙同起于北宋,但笔者综合《寿州志》等各方史料粗考,此塔诞于清道光年间的说法似更为可信。时任寿州知州朱士达,字公孚,号恕斋,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今江苏省宝应县)人,与晚清重臣林则徐交往甚密。道光七年,在朱士达主持下,当地筹建了寿台试院,所谓试院,也就是科举考试的场所,并在城墙东南角原“青云楼”遗址上兴修文峰塔,作为试院的一个重要部分,以祈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朱士达出身书香门第,与其兄朱士彦、弟朱士廉三人先后考中进士,在宝应当地流传有“一门兄弟三进士,两代世家五车书”的佳话,足见朱门文风之盛,由其主持兴修文峰塔,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巧合。
  与文峰塔相对,在城墙西北角上还建有“画凉亭”一座,据传是为了纪念北宋宰相吕蒙正少年时代在此寒窑苦读的经历。亭与塔本应遥相呼应,如今却只有复建后的亭子孑然孤立一角,于风雨中呼唤着曾经朝夕为伴的文峰塔。
  从一些留存的历史照片上,尚可分辨文峰塔的大致模样。塔为六角三层,底层条石塔基,二、三层青砖结构,顶端铜奎星塔刹。许是因其建于城墙之上,同其他地方平地而起的文峰塔相比,寿州文峰塔的规格明显要袖珍许多。在这座看起来并不雄伟壮观的建筑身上,所流传下来的故事却不少,其中不仅有淡雅氤氲的书墨香气,也沾染着浓重的硝烟与血腥。
  抗战时期,位于江淮要冲、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寿县曾先后三次落入敌寇之手,其中第三次发生于1940年4月12日。负责指挥这场古城保卫战的是时任安徽省保安第九团团长赵达源,以及团副黄雪涛。在网上搜索许久,只找到了赵达源的基本信息:赵达源,字德泉,白族,云南省大理县人氏,毕业于云南讲武堂步兵科,黄埔军校第四期,曾经在滇军任职,时年29岁,任上校团长。
  是日拂晓,日军大部约6000余人在各式武器支援下由今淮南市田家庵方向进犯古城。作为一支地方安保武装,第九团孤军奋战,弹尽粮绝,战至暮时,日军在源源不断的增援下最终由古城南门东侧、文峰塔附近突破,蜂拥侵入城内,赵、黄英勇殉国,全团官兵均壮烈牺牲。而文峰塔也正是在这次战斗中毁于敌寇的炮火摧残。
  “醒初兄:余在病中,奉命守城。已下最大决心与城共存亡。若有不幸,善后一切,希兄妥为料理。余之少数积蓄,皆系薪金积蓄而来,请以一半寄回家中,赡养老母,一半留给曼玲。曼玲年轻,产后必不同守。但也勿入匪人之手。希为报仇雪恨,杀尽汉奸倭奴。”
  这是赵达源牺牲前夜的亲笔遗信,信中所提“醒初”为第九团军需主任方醒初,“曼玲”为赵达源发妻。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军人,在即将而立之年,毅然放下儿女情长和百般牵挂,慷慨诀别,身赴国难,至今读来,仍字字令人动容。多年来,各界屡有复建寿州文峰塔的呼声,因考虑到塔身重量及施工动土对古城墙整体安全的影响,至今未予实施。但文峰塔的故事及其尊文重教、赤忱爱国的宝贵精神内涵将会一直流传下去,永远被人们铭记和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