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接送
□许若齐
   孙子上小学了,学校离家开车要15分钟,接送已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事情。
  家族成员,除我之外,皆在忙忙碌碌。于是任务“责无旁贷”落在我身,并由此收获诸多褒词:老有所为、发挥余热……
  私底下他们在嘀咕:闲着也是闲着,不做这个做甚?
  于是,每天闲散的生活被三次(中午接、下午送、傍晚接)定点定时地“格式化”了。当然,早晨另有他人,我习惯迟睡,需要高卧。
  学校有近三千小朋友,门前是一条不宽的马路,两边的人行道成了孩子们上学放学的通道,安全是不成问题的。除了保安外,还有若干家长在帮助维持秩序。他们穿红马甲,手执小旗,神态严肃,一招一式很有样子。一次就那么几个,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轮到我“上岗”?
  每每放学时,学生出来就像开闸的水。学校管理有序,每几分钟按年级放一批出来,显得多而不乱;家长们则在人行道两边,呈夹道欢迎状。一拨走了,紧接一拨上来,整个过程四十分钟左右。有个别家长误了时点,气喘吁吁地赶来,急吼吼地寻找孩子的下落。殊不知落单的孩子已被带队的老师送至大门口的保安室里,与同类在开心嬉玩。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是最先放学的。排着队,手拉手,有的班级还集体朗诵着古诗:日照香炉生紫烟……声音稚嫩,参差不齐。他们着黄色校服,如同一大群可爱的小鹅浮游过来,欢欢喜喜,叽叽喳喳,打打闹闹。
  家长们接送孩子的交通工具五花八门: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改装过带篷的“蹦蹦车”、小轿车,也不乏价码不菲的豪华车……当然,也有步行来的,应该是附近小区的居民。
  在接送高峰时,大凡附近的空地都停满了车,即便是前面一条四车道的宽衢,也被占去了一半多。交规在此时此地无能为力。
  其实,所有城市学校的情况大抵如此,我曾开车经过一座小城的学校门口,正逢放学,一条两百米长的路,在车与人的隙间里生生走了半个多小时。
  遇到雨雪天更甚,密匝匝的全是人与伞的世界。高处往下看,犹如一大片五颜六色的蘑菇生机盎然,蓬勃晃动。
  家长总是在等待着,于是就聚成一个个团伙闲聊。年轻父母的话题离不开孩子学习成绩如何、考试的卷子有多难、周末去上哪个兴趣班……上了年纪的我们则感慨不已:当年上学放学哪有如此阵势?我会想起自己如孙子一般大时上学的情景。走过一条长长的小巷,巷子很寂静,只有在孩子上学放学时才显得生气勃勃。脚步声、嬉笑声、打闹声充盈在窄窄的巷道中,顺着两边斑驳的墙壁,袅袅于一方蓝蓝的洞天。
  寒冬里,巷里一些人家的屋檐下,挂起了尺把长的冰凌,明亮剔透。孩子们一字排开,缩头缩脑双手笼袖地鱼贯而行,每间隔几个,就有一个拎火篮的。出门时,大人在里面加上几块硬硬的栎炭,能文火暗暗地烧个一时半会,上课时不至于冻得瑟瑟发抖。夏天,我则希望墙根长着青苔的巷子长些再长些,一头热汗从巷头进,慢悠悠地走出巷时,全身凉爽爽的。
  那时小城里人少车少;那时家长都能撒手,孩子被接送上学会成为笑话;那时我们背的书包很轻、作业也不多……
  开始接送的日子我是愉悦的。微信上一位育儿专家的话颇为煽情:有一种幸福是接送孩子上学,风是甜的,心是亮的,等待是温暖的守候,同行是最温馨的陪伴;很庆幸,你的成长我不曾缺席,你努力了,我尽责了,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我挺欣赏了一阵,渐渐地却不受用了,冬天的北风是凛冽的,夏天的日头是辣毒的,心也免不了躁烦不安;可一见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过来,立马变得笑容可掬,神情慈祥。沮丧的是,小家伙对我居然常常是“熟视无睹”,招呼也没有一个。
  我仔细观察过接送人群,发觉每天很少有相同的面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可见这项工作在家庭中是有分工的。像我这样一副“嘴脸”重复数次且持之以恒,几乎绝无仅有。曾有一位男子阶段性地也是如此,年龄与我相彷,收拾得很干净清爽,黑西装红领带,皮鞋擦得锃亮,不多的花白头发一丝不乱。我不明白接送孩子也要如此风度翩然,像是去参加一个很重要很有仪式感的会议。
  一年四季,寒暑易节,就在这接接送送中过去。纠结的是,原来闲云野鹤到处溜达的日子一去不返。以往春秋天的大好时光,总是在故乡徽州的青山绿水间流连忘返一两个月,交闲友,喝闲茶,聊闲话,真是悠哉得可以!而今不是在学校门口“蹲点”,就是在去学校的路上。
  孩子放假之日,成为我如释重负之时。长长地吐一口气:我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