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粼粼映艳阳,农家小聚捕鱼忙。笑声朗朗同欢乐,收罗一网好年光。”
年少时,每到小年边,镇上都要组织渔民集体“车塘”,把打捞上来的鱼,分给门楣上挂着“光荣人家”的军属们,作为春节慰问品。鱼塘是镇上“八大景”之一,名曰“绣塘春色”,可想而知,生长在如此美名里的塘鱼,其味一定鲜嫩无比。
“车塘”的日子,无论大人小孩都起得特别早。有的带着竹篮子,有的端着脸盆,有的提着木桶,还有的胳肢窝里夹着一个蛇皮袋,双手对拢在袖筒里,头上顶着“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帽子,走起路来,就跟螃蟹似的。
太阳暖暖地照在大地上时,绣塘边人挨着人,脑袋挤着脑袋,密匝匝的。
渔民们穿着皮裤皮靴,先用水泵把塘里的水抽干,然后用渔网渔叉,有的干脆用双手抓捞着。一条条鲤鱼、鳊鱼、鲢鱼、青鱼被抓捞进渔盆。塘埂上的人翘首盯着,生怕错过了什么。寒冷和鱼腥,那都不叫事。有的鱼儿心有不甘,时不时扑通一声,来个“三级跳”,捕捞人猝不及防,岸上围观的惋惜不已;互动声,声声入耳。幸运逃脱的那些鱼怕是偷着乐呢。
傍晚时分,组织者宣布打捞结束。这时,岸上的鱼也差不多按斤两一堆一堆分好,孩子们身上沾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浆,鼻子和耳朵冻成了“高原红”,小手爪冻成了“胡萝卜”,但并不妨碍他们欢呼雀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