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徽州,一夜鱼龙舞
□明前茶
  在汪满田村,每年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除了下雨,每晚都会“戏鱼灯”约一个小时,这一习俗已延续了800多年。
  工匠们将生长在溪水边的柔韧竹子,刨成薄竹篾,将其弯折成一个个竹篾圈子,组成大鱼的骨架;再用黄麻绳子将这些竹篾圈子编织固定,并为舞灯队员手持的支棍留出空隙。这些支棍都是活的,充满了力学的技巧,可确保长三四米的巨大鱼灯,在舞动过程中能拱肩,能扭腰,能甩尾;最后贴上彩绸,安装上LED灯,鱼灯就成了。
  舞灯队伍由20岁到65岁的青壮年男子组成,他们手持短棍,三人或五人为一组,将大鱼在昏黑清凉的夜色中抬举起来。此时,徽州的夜色化作无边的流水,载着那些灵性满满的鱼,畅游在淡淡的星辉下。
  忽然,鱼灯队里有人吹了声口哨,就像听见了号令,红橙色或粉白色的大鱼翻腾起来,舞灯人的额头上迅速冒出了汗。大鱼一次次上下翻转、前后腾挪,摇头晃脑地游弋,既妩媚,又充满力量与神秘的灵气。它们仿佛是历史长河中的精灵,张口一吐,就是这街巷中灵动锦绣的夜色。
  在人声的潮汐中,忽听有清亮的童声吟诵起《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周围的人忽然安静,鱼灯的光焰闪烁在人们若有所思的脸上:原来,辛弃疾那“蓦然回首”的追寻,竟可化作此刻目之所及的浪漫意象,满载人间的深切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