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安农大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
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宛晓春教授(右)在茶园。(受访者供图) 

  3月13日,国际权威科研评价数据库ESI最新数据显示,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学科首次跻身全球前1‰,成为全国第10所、安徽第2所获此殊荣的省属高校。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从安农大了解到,在该校农业科学学科取得重大进步过程中,安农茶学专家学者们的贡献尤为突出。3月14日,记者来到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进行探访。
  茶学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一
  “目前我们在茶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主要有茶类分类系统国际标准的制定、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和设备、茶树基因组研究和黄茶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刘广金向记者介绍,安农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2月获批建设,实验室依托学科的前身是1939年创建的复旦大学农学院茶叶专修科,1952年迁至安徽,是全国茶学学科的摇篮。
  刘广金说,实验室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100篇以上,茶学领域的SCI论文及高被引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几年主持承担了310项省部级以上项目或课题,其中包括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多项。
   为中国茶树起源地“正名”
  茶源自中国,这是今天世人的共识。然而在上世纪中叶,国际上关于茶树的起源却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印度起源论,一种是中国起源论。后来,我国茶学泰斗陈椽教授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成功论证了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树起源地。
  除了文献考据,茶树起源地更需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证明。对此,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种质创新与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宛晓春开始了一项“前无古人”的科研工作——通过解析茶树基因组,用准确的数据进一步支持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观点。
  宛晓春是陈椽教授的学生,2008年起,他从零起步开展了解析茶树基因组的科研工作。然而原始创新何其艰难,由于茶树杂合度高,基因组绘制工作难度比其他作物更大。这一坚持就是10年。
  2018年,宛晓春团队成功绘制了茶树的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图谱,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并从基因组层面系统解开了茶叶中富含独特的风味物质之谜。这一重大科学突破不仅为中国茶树起源地“正了名”,也为全世界茶学研究提供了指引。此后的4年里,该科研成果不仅登上了美国科学院院刊,还被全世界学者引用了800多次,这意味着该成果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引领推动了茶学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
  智能生产线改写千年制茶史
  在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宁井铭看来,学校农业科学学科能取得如今的成绩,主要原因是学术与生产实践联系更为紧密。
  宁井铭介绍,绿茶自动化加工的关键技术瓶颈是品质控制难以数字化,机械加工又难以实现工序间连续化和自动化。“历经十余年的攻关和应用,我们逐渐创建了绿茶自动化加工技术和生产线,并创制了绿茶品质分析仪和茶叶色选机等新型装备,用数据评茶代替舌头,让传统制茶告别‘看天吃饭’。”
  2021年,安徽农业大学在绿茶加工相关的20年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为绿茶自动化加工与数字化品控关键技术装备及应用。
  今年52岁的宁井铭教授已在茶学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目前是国家实验室中一位重要的专家学者。“近年来,我们实验室发表的每一篇茶叶加工或者栽培类的论文,都与生产实践息息相关,是我们长期走在工厂和田间地头,跟企业家和茶农深入交流,为解决他们实际问题做出的研究成果。”
  不断贡献“安农智慧”
  记者从安徽农业大学了解到,“十四五”以来,学校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不断提升园艺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学科水平,以智育“金种子”保障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营养健康“粮袋子”“果盘子”“菜篮子”“茶杯子”。
  当前,安徽农业大学全面启动“双一流”园艺学学科创建工作,不仅拥有园艺学全国高校第二个、茶学领域全国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建有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同时,学校正在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江淮粮仓研究院建设,深入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与跨区域农业科技人才合作的新模式,为安徽省扛牢粮食保供责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断贡献着“安农智慧”。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龚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