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田刚先生年初携子去北京探亲旅游,参观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看到“蔡侯申”青铜方壶、“鄂君启”错金青铜节、“王命传”青铜虎节共3件正在展示的淮南出土文物。看到家乡的出土文物出现在国博展厅,田刚先生很是骄傲。上世纪三十年代,淮南楚幽王陵曾两次被盗,出土文物损失严重,大量流散在各地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甚至还有一些青铜器流失海外。国博收藏的珍品就有楚王熊悍鼎(未展出),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楚大鼎也出土于楚幽王陵。不过,朋友在国博看到的这3件文物,恰恰还都不是楚幽王陵的出土文物。
“蔡侯申”青铜方壶
“蔡侯申”青铜方壶是国家一级文物,于1955年出土于寿县蔡侯墓。
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用器,壶颈内壁有“侯申之用壶”六字铭文。蔡侯申即蔡昭侯姬申,公元前518~前491年在位。蔡国是西周大国之一,建都于今河南上蔡县。春秋时期,蔡国入列“十二诸侯”。楚国崛起后,蔡国遭到打压,被迫与楚国结盟,后来又迁都至河南新蔡县。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出使楚国,带上厚礼去拜会楚昭王,献上其中的一套玉佩和貂裘,被楚昭王笑纳,另有一套留作自用。楚国令尹子常见之,垂涎欲滴,向蔡昭侯百般勒索,但被拒绝。子常恼怒,于是将其无端拘押在楚国郢都3年,直到蔡昭侯被迫将宝物献出,子常才将其释放归国。蔡昭侯遭此敲诈和凌辱,愤恨异常,于是改变国策,背楚亲吴,并在吴王夫差的协助下,于公元前493年将国都迁至州来,更名下蔡,地望所在即今安徽寿县。
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偶然发现蔡昭侯墓。经文物考古部门发掘,共出土随葬物品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中,“有铭文的就有60余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时代明确”,是“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
国博展出的“蔡侯申”青铜方壶不是蔡侯墓中出土方壶的唯一,安徽博物院收藏有同款方壶,定名为“蔡侯莲瓣盖铜方壶”,同属国家一级文物。蔡侯墓中还出土有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所铸的蔡侯盘与尊;另有两件吴王嫁其女与蔡侯时所赠的吴王光鉴。蔡国与吴国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宗,两国结为姻亲,完全违背了同姓不通婚的周礼规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各国为了切身利益,早已将周礼的约束视为一纸空文。鉴是盛水的大盆,发挥后世镜子的作用。两件吴王光鉴分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后者亦以其为镇院之宝。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同样是国家一级文物,年代是战国,于1957年出土于寿县寿春镇邱家花园。青铜节是楚怀王颁赐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表示一种身份证明。“鄂”是地名,即今湖北鄂州市;“启”是人名,楚怀王之子,字子皙,封地在鄂,故称鄂君启。
鄂君启金节共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舟节或车节合在一起均呈圆筒状。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车节舟节各一件,另3件收藏于安徽博物院。舟节为水路通行证,长30.9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节面有错金铭文9行165字。车节为陆路通行证,长29.6厘米,宽7.3厘米,厚0.7厘米,节面有9行148字错金铭文。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由楚工官司督造,器物金碧辉煌,制作精细。为防奸杜伪,在镶嵌工艺基础上还进行了“错金银”——即在金属表面镶嵌金银丝的再创作,说明当时楚国的手工业冶铸技术已非常精湛。铭文字体似草叶篆,线条细长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以圆点装饰,是金文书法中的精品。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一件舟节和两件车节合称“鄂君启金节”,同样是该院的镇院之宝。综合国博和省博的官网介绍,“鄂君启”青铜节“制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年)”,颁赐于“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即公元前322年。舟节规定,鄂君使用船只的限额是150艘,自鄂地出发,一年只能往返一次。水路范围涉及今汉水、长江、湘江、资水、阮水、醴水等。车节规定的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陆路的范围涉及今河南南部和安徽、湖北等地。节文还规定了运载牛、马及有关折算办法,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物资。凭此节通过各处关卡时可以免税,否则必须征税。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是目前国内所见保存最好、时代最早的铜节,迄今为止还仅此一见,对研究楚国政治、经济、交通、文字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车节铭文中出现的下蔡、居鄛(句巢)等安徽地名,对研究战国楚都寿春的地名演变和巢国后期城池的地望确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命传”青铜虎节
国家一级文物“王命传”青铜虎节亦是楚国文物,国博展示铭牌说“传安徽寿县出土”。寿县曾是战国晚期楚国都城,有“地下博物馆博物馆””之称之称,,因此在这里出土楚国文物并不奇怪。
节在古代是调动军队、出入关驿和征收赋税的凭证。使用时双方各持一节,合符验证无误才能生效。战国邯郸之战例可以作为显示符节作用的实证。公元前259年,秦军开始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长达三年。赵孝成王同时向魏、楚两国遣使求救。向楚国求救的后续故事是毛遂自荐,向魏国求救的后续故事是窃符救赵。魏安僖王派晋鄙领兵十万救赵,晋鄙因惧怕秦军,逗留不进,等待观望。魏信陵君魏无忌通过魏王宠妾如姬之手窃取兵符,与晋鄙所持另一半兵符合验后,乘机击杀晋鄙,夺取了魏国兵权。与此同时,楚春申君也受楚考烈王派遣,率军救援赵国。魏、楚联军与守城赵军里应外合,成功击败秦军,破解了邯郸之围。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建立了自己的邮驿系统,邮传符节就成为身份认证的有效凭据,“王命传”青铜虎节就是楚国邮驿系统中的重要凭证之一。青铜虎节长12.4厘米、高7厘米、厚0.5厘米,材质为青铜质薄片,两面无榫卯。整体呈卧虎状,虎目圆睁,虎首、身、尾皆刻有纹路,正面背上刻有“王命命传赁”5字铭文,意即传达国王的命令。根据相关邮驿制度,凡持有此节的人经过各驿站时,驿站必须免费提供饮食,还可以借给车马。这件青铜虎节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文化特色。1986年10月,原国家邮电部曾发行过面值2元的“王命传”虎节纪念邮票小型张一枚。(文中配图均为田刚先生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