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73岁毕淑敏: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昆仑约定》是毕淑敏的第6部长篇,这是她融汇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经历,精心创作的65万字长卷。“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我都七十三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组不畏艰苦、个性鲜明、保家卫国、甘于牺牲的军人群像。高海拔战区空气稀薄、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戍边战士们直面种种挑战,用血肉之躯筑起坚固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戍边战士理想主义情怀。十六岁那年,毕淑敏怀着满腔热血,从首都北京奔赴西藏阿里当兵,从那时起,《昆仑约定》中的故事便开始了。但是直到70岁时,毕淑敏才开始创作这部小说。
  “为什么我中青年时没有写?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不能将那些内心的震颤、深厚的感情表达清楚。我想尽可能延后至人生暮年,有更从容的心态,来认识往日经历,以更成熟的技艺来完成小说。岁月不饶人,步入70岁时,我选择开始创作。写长篇有点像跑马拉松,路程很长,且不可松懈,如果再推迟,我担心自己精力不济,写不完了。”《昆仑约定》回溯半个多世纪前的高原战区历史,毕淑敏叙写的是自己亲历的生活,刻骨铭心的情感。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非同寻常,毕淑敏表示:“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这部长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医生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完成了。”
  危险并不遥远,牺牲不是传说,毕淑敏以沉稳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年轻的战士们在“世界第三极”的严酷环境中,在守卫国界的生死瞬间,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如何让戍边战士的理想情怀、青春憧憬跨越时空,直抵当代读者的心灵?毕淑敏的回答是以艺术的真实写出人性的深度,写出在各种考验下,军人的使命与情感,展露温暖、丰富的人性。
  毕淑敏在城市的中心处,按下静音键,住进了养老公寓,让自己变成“隐身草”,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我在小说的书写中,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终于记忆中的往日故人,在她的书写中慢慢地鲜活起来,“在雪域高原野外露营时,战士们绝不脱下征衣,不顾死亡威胁,随时准备一跃而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投入战斗……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