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0版
发布日期:
坐而论史
古人的“望门投刺”
□刘春生
  在古代,名片称“名刺”。刺,又称“谒”。起初用竹木削成条刺,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身份,用于拜会他人时互通名姓。后改用硬纸,但叫法保留了下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就说“刺”指“名帖,相当于后来的名片”。平日里包括每逢节假日,一些人走亲访友。如见不到人,便会投一刺再联系。投刺人多是在门外把名片投入人家箱里,称作“望门投刺”。
  王充《论衡·骨相》有一句“通刺倪宽”,就是说送名帖给倪宽,告知他的联系方式。《后汉书·祢衡传》记载:祢衡才辩过人,而性刚傲物。曾游洛阳,“阴怀一刺”,希望得到贵官赏识。然终无所遇,以致刺上印的名字都被磨掉了。后来,徐渭的杂剧《渔阳弄》就写祢衡击鼓骂曹的事,其中提到“拜帖儿(名片)长拿,没处儿投纳”。蒲松龄在小说《聊斋志异·叶生》里,也发出“抱刺于怀,三年灭字”的感叹。《世说新语》载:河南人褚季野先做章安令,后升迁太尉室参军,但时人多不认识他。有一次,他外出寄宿钱塘亭,时县令沈充有客人要住,亭吏便将褚公驱赶到牛棚住下。后来县令“便于牛屋下修刺诣公”,又宰鸡鸭送褚公,还鞭挞了亭吏,表示歉意。县令“修刺”,避免了一场灾祸。
  唐代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是说有书生持名片来拜访您,那个书生拿自己的文章请刘禹锡看,态度谦和有礼。南宋曾慥《类说》中曾记录过“陶谷易刺”的故事。南宋末年,“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于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周密《癸辛杂识》)持刺投于名门,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礼节。
  南宋嘉定年间,贾似道以外戚封右丞相。当时,边陲告急。贾似道闻太学生郑隆文武兼备,欲招之门下。郑隆素知其奸邪,“怕他难与共事,乃具名刺,先献一诗”:“收拾乾坤一担担,上肩容易下肩难。劝君高着擎天手,多少傍人冷眼看。”贾见诗中有规谏之意,骂为狂生,把手中名片和诗笺扯得粉碎。与汤显祖同时代的周朝俊写有《红梅记》,贾似道要祝寿,一位书生“俺把这拜帖儿长怀待要到门奉”,并在名片上写了寿诗让贾看到了。诗写道:“昨日江头涌碧波,满船都载相公鹾;虽然要作调羹用,未必调羹用许多。”还有一首:“襄阳几载困孤城,豢养湖山不出征;不识咽喉形势去,公田枉自害苍生。”鹾,盐的别称,两首诗讽刺贾似道霸占盐产、实行“公田法”,剥削百姓的劳动力;也不发援兵解救襄阳,而住西湖醉生梦死享乐。
  明末清初,侯方域写了一封《与阮光禄书》。阮光禄即阮大铖,安徽怀宁人。他依附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曾任光禄卿。侯方域的祖父、父亲系东林党人,他自己又与复社名士结识,得罪了阮大铖。信中有“老友方公孔炤,汝当持刺拜于床下”之句。方孔炤是安徽桐城人,万历年进士,崇祯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他是侯父辈的老友,所以说要用名帖去拜访他。